“夸克忘了我们”:一场关于归属感的互联网风波

最近,小红书上掀起了一场特殊的”抗议”——一群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集体声讨国产网盘APP夸克。他们用熊猫头表情包、猫猫流泪图,以及各国语言的吐槽,在社交平台上刷屏同一个话题:“夸克忘了我们,We Study in China!”(夸克忘了我们,我们在中国学习!)

这场风波的起因,看似只是一个小小的**”会员福利”问题,但背后却折射出更深层的身份认同、归属感,以及互联网产品的全球化服务困境**。

“为什么只有我们没有?”

事情的导火索,是夸克不久前推出的**”教育计划”**:

  • 中国教师(通过学信网认证)可在教师节期间免费领取AI会员、扫描王会员、网盘会员
  • 中国大学生(同样需学信网认证)也能免费领3个月会员,并享受后续优惠。

这个活动本身没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夸克的一次成功的用户增长策略——全国近2000万教师5000万高校学生,都是潜在的高粘性用户。

但问题在于:留学生没有学信网账号

这意味着,即使他们在中国留学,和本地学生上一样的课、考一样的试、甚至一起吐槽作业,却因为国籍和身份认证问题,无法享受同样的福利。

于是,在某个百人课堂里,当所有中国同学都兴高采烈地领到夸克会员时,那几个留学生只能看着空荡荡的页面,或者收到”不符合资格”的提示

“我们也在中国学习,为什么我们被忘了?” 这成了许多留学生的共同困惑。

从”不开心”到”互联网行为艺术”

最初,可能只是个别留学生的抱怨,比如来自摩洛哥的留学生Aya,她平时在小红书上分享美食、逛街,甚至安利过紫燕百味鸡(她说外国人也爱吃)。但这次,她没忍住发视频吐槽:“为什么中国同学都有夸克会员,我没有?”

没想到,这个视频迅速引发共鸣,大量留学生开始加入讨论,甚至把它变成了一场**”互联网行为艺术”**。

他们的抗议方式包括:

  1. 表情包攻击:用熊猫头、猫猫流泪、”做饭猫威胁”(”不给会员,我就卸载夸克!”)等表情包表达不满。
  2. 多语言差评轰炸:英语、法语、阿拉伯语、日语、韩语……各种语言的吐槽涌入应用商店,夸克的评分一度被”攻陷”。
  3. 集体抱团取暖:留学生们在小红书建立”夸克忘了我们”话题,互相安慰,甚至有人制作了**”留学生留言墙”**(支持中英双语)。
  4. “连坐”中国网友:一些中国学生答应帮留学生代领会员,结果发现根本不行,于是他们也加入声讨,@夸克要求”修复bug”。
  5. 甚至惊动官方:有人向市民热线、北京人民政府反馈,认为夸克”区别对待外籍用户”。

夸克做错了什么?

夸克官方目前尚未正式回应,但这场风波的核心问题在于:一个面向中国用户的福利活动,是否应该考虑外籍留学生的感受?

1. 技术问题?还是意识问题?

夸克的”教育计划”依赖学信网认证,而留学生没有这个账号,所以无法领取。从技术上讲,这可能是**”系统限制”**,而非”故意歧视”。

但问题是:夸克是否考虑过留学生群体?

  • 中国有数十万留学生,他们和本地学生一样交学费、参加考试,甚至可能更依赖学习工具(比如AI、网盘)。
  • 夸克在推广时,甚至被外国大使表扬(留学生用它写论文、整理论文),说明这个群体确实在用夸克。

如果夸克知道留学生也在用,但依然没有设置替代方案(比如护照认证、国际学生认证),那确实显得不够贴心。

2. “不就一个会员吗?” vs “被区别对待的感受”

很多人觉得留学生”玻璃心”:”不就一个会员吗?几十块钱的事,自己买不就行了?”

但问题在于: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被排除在外”的心理感受

想象一下:

  • 你在国外留学,当地学生都能用某个学习APP,但你因为签证问题用不了。
  • 你和全班同学一起上课,老师发福利,但你的名字不在名单上。
  • 你明明和别人一样努力,但别人能领会员,你却连申请的资格都没有。

这种**”近在咫尺,却无法获得”**的失落感,会被放大很多倍。

互联网产品的全球化困境

夸克的”教育计划”争议,其实反映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当互联网产品主要服务本土用户时,如何兼顾外籍用户?

类似的例子很多:

  • 微信:很多外国人用微信,但某些功能(比如健康码、支付)只对中国用户开放。
  • 支付宝:国际版和中文版体验差距大,部分福利仅限中国用户。
  • 外卖/打车APP:很多留学生用美团、滴滴,但某些优惠只针对本地手机号。

这些产品的主要用户是中国人,所以优先服务中国人没问题。但当外籍用户越来越多时,是否应该提供更灵活的认证方式?

比如:

  • 允许护照+学校邮箱认证(很多国际学生都有.edu后缀邮箱)。
  • 提供**”国际学生”选项**,哪怕福利不同,至少让他们有申请入口。
  • 在推广时,明确标注”仅限中国大陆学生”,避免误解。

留学生们想要什么?

其实,大多数留学生并不是真的想要”白嫖会员”,而是希望:

  1. 被看见:他们在中国学习、生活,也希望被互联网产品考虑在内。
  2. 公平感:如果福利是”学生专属”,那留学生也是学生,为什么不能领?
  3. 尊重:哪怕给一个合理的解释(比如”目前仅支持学信网认证”),而不是”直接无法使用”。

夸克,该说句话了

目前,夸克官方尚未回应此事,但这场风波已经从”小范围吐槽”演变成**”跨国互联网争议”**。

夸克是否应该:
解释原因(比如”目前仅支持学信网认证,未来考虑优化”)?
提供替代方案(比如护照认证、国际学生专属福利)?
至少发个公告,安抚一下被”遗忘”的留学生?

毕竟,在中国学习的留学生,也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一个好的互联网产品,不仅要服务好本土用户,也要让外籍用户感受到尊重。

结语:这不仅是夸克的问题,也是所有中国互联网产品的课题

夸克的”教育计划”争议,表面看是一个**”会员福利发放失误”**,但深层反映的是:

  • 互联网产品的用户边界(服务谁?不服务谁?)
  • 外籍用户的归属感(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是否应该被平等对待?)
  • 全球化时代的用户体验(当产品走向世界时,如何兼顾不同群体?)

夸克,该说句话了,老夸! 但更重要的是,所有中国互联网公司都应该思考:当我们的用户越来越多元化时,我们的服务,是否也能跟上?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