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普惠下的市场重构:2025年上半年AI耳机销量榜深度分析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技术已不再局限于实验室和高精尖领域,而是通过各类消费电子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2025年8月23日,洛图科技(RUNTO)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中国AI耳机线上销量报告,不仅揭示了一个新兴消费电子市场的蓬勃生机,更展现了技术普惠如何深刻重塑行业格局。这份报告的最大亮点莫过于传统巨头华为、小米的”失利”与黑马品牌SANAG(塞那)的异军突起,背后反映的是中国消费电子市场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本文将全面剖析这一现象背后的技术驱动、市场逻辑与未来趋势,帮助读者理解AI耳机行业从”技术尝鲜”到”大众普及”的发展路径,以及性价比策略如何颠覆了传统品牌主导的市场格局。

黑马逆袭:名不见经传的塞那如何登顶AI耳机王座

2025年上半年中国AI耳机市场的最大惊喜,莫过于SANAG(塞那)这个对大众相对陌生的品牌以压倒性优势占据销量榜首。根据洛图科技的报告数据,塞那在线上市场的销量占比高达49%,几乎吃下了市场的半壁江山;销售额占比也达到27%,同样位列第一。这一表现让行业观察人士大跌眼镜,因为在该榜单中,华为、小米等传统消费电子巨头均被甩在身后,分别以13%和3%的销量占比位列第二和第六位。

塞那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精准市场定位与”技术普惠”趋势完美结合的产物。公开资料显示,塞那是深圳市智创一切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资控股品牌,专注于智能音频设备研发,产品线涵盖蓝牙耳机与音箱两大类,包括开放式耳机、气传导耳机及便携式音箱等系列。与华为、小米等品牌不同,塞那采取了极致性价比的市场策略,其产品均价仅为359元,精准卡位500元以下的大众消费区间。这一价格策略恰好迎合了AI耳机市场从”尝鲜品”向”日用品”转变的消费需求变化,使其能够迅速占领快速增长的大众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塞那的领先优势呈现出明显的”量额倒挂”现象。虽然其销量占比高达49%,但销售额占比仅为27%,反映出单机利润相对较低的商业模式。相比之下,华为虽然销量占比仅为13%,不到塞那的三分之一,但凭借1349元的高均价,其销售额占比高达26%,几乎与塞那持平。这种分化揭示出当前AI耳机市场的分层竞争格局——塞那主导销量规模,而传统巨头则通过技术溢价在高端市场保持竞争力。

塞那的异军突起也反映了消费电子领域的一个新趋势:品牌知名度与市场份额的正相关性正在减弱。在信息高度对称的电商时代,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基于产品实际价值而非品牌溢价做出购买决策。塞那虽然缺乏华为、小米那样的品牌号召力,但通过精准把握大众消费者对”实惠好用”的需求,成功实现了对传统巨头的弯道超车。这一现象也预示着,随着技术民主化的深入,消费电子市场可能会涌现更多类似塞那的”素人品牌”,通过细分市场定位挑战传统巨头的统治地位。

技术普惠:低价AI耳机销量占比超60%背后的产业逻辑

洛图科技的报告揭示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市场变化:2025年上半年,500元以下的AI耳机产品已经占据总销量的60.1%,其中0-300元价格区间的入门级产品更是贡献了45.5%的销量。这一数据标志着AI耳机已经从过去的技术尝鲜品,快速蜕变为大众消费得起的普及型智能硬件。对比去年同期,500元以下产品的销量份额从18.8%飙升至60.1%,增幅高达2倍以上,这种爆发式增长背后是AI产业技术链的全面成熟与成本结构的根本性重构。

深入分析这一现象,我们会发现低价AI耳机市场的爆发得益于技术门槛降低与核心成本下降的双重驱动。在软件层面,大型语言模型(LLM)云端API调用费用的”平民化”是关键因素。随着AI大模型技术的成熟和云计算规模的扩大,厂商为入门级产品嵌入语音助手、实时翻译等核心AI功能的成本大幅降低。虽然这些低价产品可能搭载的是运算能力有限的”Lite版”AI功能,但已经能够满足用户基础的语音交互需求。这意味着,曾几何时需要高端硬件支撑的AI体验,如今通过云端服务的方式变得触手可及。

硬件层面的变革同样深刻。报告指出,国产中低端AIoT芯片在性能与功耗平衡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传感器、麦克风阵列等元器件的规模化生产显著摊薄了边际成本。这种硬件国产化与规模效应的叠加,如同推土机一般拆除了横亘在AI技术普及道路上的价格壁垒。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塞那能够将AI耳机均价控制在359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产供应链的成熟与完善。这种成本结构的优化不是简单的价格战,而是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自然结果。

技术普惠的浪潮正在重新定义AI耳机的市场边界。洛图科技的分析师指出,低价产品的爆发性增长”已不可逆转地定义了当下AI耳机市场的主流”。这种变化本质上是AI基座技术和赋能路径成熟后产生的”水滴效应”——技术从高往低渗透,最终浸润整个市场。在这个过程中,AI耳机的功能定位也发生了微妙转变:从早期的”炫技型”产品转变为解决用户实际痛点的工具型产品。大多数低价AI耳机聚焦于基础语音控制、实时翻译等刚需场景,舍弃了华而不实的功能累加,实现了核心AI体验的极致性价比

值得警惕的是,低价主导的市场格局也带来了同质化竞争的风险。目前市场上500元以下的AI耳机功能趋同,主要依赖公版解决方案,缺乏真正的技术创新。洛图科技在报告中提醒,过度依赖低价策略可能导致行业陷入恶性循环,并压缩企业的研发投入空间。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持产品差异化,将成为摆在性价比品牌面前的一道必答题。毕竟,技术普惠的真正内涵不应仅是价格下降,更应是价值提升——让更多人能以更低成本获得更有用的AI体验。

两极分化:销量与销售额倒挂背后的市场分层现象

AI耳机市场呈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结构性特征:销量与销售额榜单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竞争态势。塞那虽然以49%的销量占比一骑绝尘,但在销售额占比上仅以27%保持微弱领先;华为则以13%的销量占比拿下了26%的销售额份额,几乎与塞那持平。这种”量额倒挂”现象揭示出当前AI耳机市场两极分化的格局——大众市场由性价比品牌主导销量规模,而传统巨头则通过高端定位攫取主要利润。

从品牌格局看,市场集中度异常之高。塞那单一品牌就占据了近半壁江山,而排名第二的华为和第三的科大讯飞分别仅占13%和6%的销量份额。这种”一超多弱”的格局印证了消费电子领域”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正在AI耳机市场快速显现。值得玩味的是,销量排名靠后的部分品牌却在销售额方面实现了”逆袭”。例如,科大讯飞以1410元的超高均价,用6%的销量占比换取了13%的销售额占比;同样,Cleer也凭借1318元的高单价,以3%的销量占比拿下7%的销售额份额。这表明市场价值正在向高端产品聚集,呈现出”销量看性价比,销售额看品牌溢价”的双轨并行态势。

均价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市场的价格分层逻辑。当前AI耳机品牌大致可分为三个梯队:SOAIY、XIAODU等品牌以270元左右的均价占据入门级市场;塞那以359元定价卡位中端;而华为、科大讯飞、Cleer等品牌则坚守1347-1410元的高端价格带。这种分层反映了各品牌差异化的市场策略——新兴品牌通过性价比抢占份额,传统巨头则通过技术溢价提升品牌价值。华为的表现尤为典型,其1349元的均价是塞那的3.7倍,虽然销量只有塞那的四分之一左右,但销售额几乎与之持平。这表明高端市场虽然容量有限,但利润空间更为丰厚。

市场两极分化的背后是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差异。大众消费者主要将AI耳机视为传统蓝牙耳机的升级替代,关注基础功能和性价比;而高端用户则看重品牌的综合体验,包括音质、降噪、生态协同等超越AI功能本身的附加值。正是这种需求分化,使得华为、科大讯飞等品牌能够依托技术积淀和品牌影响力,在中高端市场站稳脚跟。报告显示,尽管500元以下产品占据60.1%的销量,但500元以上市场仍然贡献了超过40%的销售额,这一比例远高于其销量占比,凸显了高端市场的”含金量”。

洛图科技总结认为,这种”量价分离“的态势预示着AI耳机市场正在进入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在早期市场,各品牌竞争焦点高度同质化;而成熟市场的标志正是差异化定位与分层竞争。未来,性价比品牌与高端品牌很可能不是简单的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共存,共同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这种两极分化格局也提醒行业参与者:在关注市场份额的同时,更应明确自身定位,避免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战略模糊地带。

战略博弈:性价比与高端化的路径选择之争

AI耳机市场的竞争格局引发了一个深层次的战略议题:在技术普惠的大背景下,厂商应当选择规模导向的性价比路线,还是价值导向的高端化路径?塞那与华为的对比为此提供了绝佳的案例分析。塞那选择牺牲单机利润换取用户规模与市场份额,其49%的销量占比与27%的销售额占比形成鲜明对比;华为则反其道而行,凭借技术溢价在中高端市场精耕细作,用13%的销量贡献了26%的销售额。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战略取向,反映了企业对AI耳机市场未来走向的不同判断。

性价比路线的核心逻辑是抢占用户入口。在物联网时代,耳机不再仅是音频设备,更是人机交互的重要入口。塞那等品牌通过低价策略快速扩大用户基数,实质上是看中了AI耳机作为智能服务终端的入口价值。这种”硬件低价+服务增值”的互联网思维,在智能音箱市场已有成功先例。通过将AI耳机价格拉低至大众市场可接受的范围,这些品牌不仅实现了规模扩张,更为未来可能的增值服务铺设了用户基础。洛图报告显示,500元以下市场已有三家品牌跻身销额前十,合并销量占比高达56%,印证了这一策略的短期有效性。

然而,性价比战略也面临长期可持续性的挑战。一方面,低价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各品牌主要依赖公版解决方案,缺乏技术护城河。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低价可能导致行业陷入”量大利薄”的困境,压缩企业的研发投入空间。报告中的数据已经显示出隐忧:塞那虽然销量占比高达49%,但销售额占比仅为27%,意味着其单机利润率很可能远低于高端品牌。这种商业模式在市场规模扩张阶段尚可维持,一旦市场增长放缓,低利润率可能成为企业持续创新的桎梏。

相比之下,华为、科大讯飞等品牌选择的高端化路径则代表了另一种战略思维。这些品牌将AI耳机定位为技术展示载体而非单纯硬件产品,通过集成更先进的AI算法、更优质的音质表现和更完善的生态协同,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华为AI耳机1349元的均价是其战略选择的最好注解。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较高的利润空间能够反哺技术研发,形成良性循环;挑战则在于高端市场容量有限,难以实现爆发式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在销售额榜单上,华为仅以1个百分点之差落后于塞那(26%对27%),表明高端市场虽然用户基数小,但商业价值不容忽视。

未来市场的战略平衡点很可能介于两种路径之间。洛图科技指出:”未来市场的竞争焦点,将是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同时,通过AI实用功能创新和生态服务构建,实现从规模导向到价值导向的跨越。”这意味着,纯粹的性价比或高端化都可能不是最优解,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些能够找到”优质平价”甜蜜点的品牌——在不显著提高价格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价值。随着AI技术进一步普及和供应链持续优化,高端功能向中端产品下放将成为可能,届时市场格局或将再次重构。

对行业新进入者而言,这一战略选择尤为关键。报告显示,除华为、小米外,其他传统消费电子大品牌均未能进入前十,说明市场窗口期正在关闭。新品牌若选择性价比路线,将面临塞那等已建立规模优势的对手;若选择高端化路径,则需与华为、科大讯飞等拥有技术积淀的品牌正面竞争。这种两难处境预示着AI耳机市场即将进入洗牌阶段,缺乏清晰战略定位的品牌很可能被淘汰出局。

未来趋势:AI耳机市场何去何从?

洛图科技的报告不仅是对2025年上半年市场的总结,更为AI耳机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引。综合分析报告数据与行业动态,我们可以勾勒出AI耳机市场的几大未来趋势。最明显的信号是低价产品份额将继续扩大。报告明确指出:”随着大模型接入成本的持续降低,产品均价会进一步下滑,低价产品的市场占比仍有可能继续上升。”这一预测基于两个基本判断:一是AI技术云端化的趋势将降低对终端硬件的要求;二是国产供应链的成熟将进一步压缩元器件成本。两者叠加,意味着500元以下产品占比超过60%可能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这一比例有望进一步提升。

市场格局的集中化与长尾化并存将成为新常态。一方面,头部品牌优势将进一步巩固,塞那49%的销量占比展现了惊人的市场渗透力,而消费电子领域固有的马太效应将加速这一趋势;另一方面,差异化的小众品牌也有望在细分市场找到生存空间。报告显示,当前AI耳机市场呈现出”高度集中中的有限多元”特征——塞那、华为、科大讯飞、OLA FRIEND(字节旗下品牌)、CLEER和小米六大品牌已经占据了销量的大部分份额,但仍有约20%的市场空间留给了其他品牌。未来,随着应用场景的细化,针对垂直领域(如教育、医疗、电竞)的专业化AI耳机可能成为长尾品牌的发展机遇。

技术演进方向也将发生微妙转变。当前AI耳机主要聚焦于语音交互、实时翻译等基础功能,未来则可能向环境感知、健康监测、情感计算等更高级的AI应用拓展。华为、科大讯飞等品牌之所以能够维持高溢价,正是因为它们在AI算法创新上的持续投入。报告指出:”未来市场的竞争焦点,将不仅是销量的争夺,更是高端技术话语权和品牌价值的较量。”这意味着,虽然低价产品在销量上占据主导,但技术创新的风向标仍将由高端品牌引领。一个健康发展的AI耳机市场,需要性价比与创新力的动态平衡。

渠道变革可能成为下一个竞争焦点。目前洛图报告仅涵盖传统电商渠道,未包含抖快等内容电商,而后者正是新兴品牌崛起的重要阵地。随着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渠道的兴起,AI耳机的销售模式可能发生显著变化。塞那在传统电商渠道的强势表现,未必能直接迁移至新兴渠道。对各大品牌而言,全渠道布局与差异化运营将成为必然选择。特别是在低价产品领域,渠道创新带来的成本节约可能进一步拉低终端售价,加速AI耳机的普及进程。

表:2025年上半年中国AI耳机线上市场TOP6品牌表现对比

品牌排名品牌名称销量占比销售额占比平均售价(元)市场定位
1SANAG(塞那)49%27%359性价比大众市场
2华为13%26%1349高端技术旗舰
3IFLYTEK(科大讯飞)6%13%1410专业AI体验
4OLA FRIEND(字节旗下)5%8%1134中高端生态化
5CLEER3%7%1318高端音质体验
6小米3%5%1170中端平衡型

最后,生态整合将成为区分产品价值的关键因素。随着各大科技公司构建自己的物联网生态,AI耳机作为智能交互终端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OLA FRIEND作为字节跳动旗下品牌能够跻身前五,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字节生态的协同效应。未来,AI耳机可能不再作为独立产品被评估,而是作为整个智能生态的组成部分。这种趋势将进一步强化”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因为生态构建需要巨额投入和长期积累,非巨头企业很难在短期内复制。

综合来看,AI耳机市场正处于从”技术验证期”向”规模普及期”快速过渡的关键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普惠将继续推动市场扩张,但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化价值将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未来的赢家很可能是那些能够兼顾规模与价值、平衡普及与创新的品牌——既能理解普罗大众对”实惠好用”的渴望,又能在技术创新与可靠品质上持续精进的企业。正如洛图科技所总结的,这场由非主力品牌主导的性价比革命,深刻诠释了”技术普惠”的真谛——让前沿AI不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而是多数人触手可及的便利工具。

2025年上半年中国AI耳机线上市场报告展现了一幅充满戏剧性而又发人深省的市场图景。名不见经传的塞那品牌以49%的销量占比碾压华为、小米等传统巨头,揭示了技术普惠浪潮下消费电子市场的新逻辑;同时,500元以下产品占据60.1%销量份额的数据,则标志着AI技术从”高精尖”向”大众化”转型的临界点已经到来。这场由性价比品牌主导的市场变革,不仅改变了竞争格局,更重新定义了AI技术的价值内涵——从炫耀性消费走向实用性工具。

然而,市场的两极分化也提醒我们,单纯的价格战并非产业健康发展的长久之计。华为等品牌在高端市场的坚守,展现了技术创新与品牌溢价的持久生命力;而塞那的异军突起,则证明了把握大众需求的重要性。未来AI耳机市场的理想状态,或许是在普惠与创新之间找到动态平衡——既让更多人享受技术进步的红利,又为产业持续创新保留足够空间。这种平衡的达成,需要企业战略智慧,也需要产业链协同共进。

洛图科技的这份报告,不仅是一份市场排名的清单,更是一部记录中国AI技术商业化进程的珍贵切片。它告诉我们,当技术真正走向普及时,市场回报的不仅是那些技术最先进的企业,更是那些最能理解大众需求、最善于将技术转化为实用价值的品牌。这一启示,或许正是解读未来十年中国消费科技产业发展的关键密码。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