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刻重塑医疗健康产业的全球背景下,浙江省再次迈出战略性步伐。8月28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宣布正式启动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医疗领域智能专科医生方向),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医疗AI产业化进程进入”中试加速”新阶段。作为数字经济先行省的浙江,正通过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为破解医疗AI”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难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中试基地构建医疗AI产业化”四梁八柱”
区别于传统研发模式,此次启动的中试基地创新性地搭建了”五位一体”支撑体系。在硬件层面,依托浙江领先的智能计算优势,打造面向医疗场景的专用算力集群,可同时支撑数十个医疗大模型的并行训练;数据支撑方面,基于浙江全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汇聚的亿级诊疗数据,构建了符合《医学数据安全法》的脱敏数据集;尤为关键的是,基地建立了覆盖诊断准确率、临床适用性、伦理合规性等维度的标准化测评体系,填补了国内医疗AI产品市场化前的评估空白。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基地已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8家三甲医院建立联合实验室,首批将针对肿瘤早筛、影像辅助诊断、个性化治疗方案生成等12个高需求场景开展中试验证。这种”场景导向”的研发模式,有效避免了技术研发与临床需求的”两张皮”现象。
二、政策组合拳培育创新沃土
浙江布局医疗AI中试基地绝非偶然。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连续打出政策”组合拳”:2023年出台《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打造医疗AI创新应用示范区”;2024年十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医疗健康”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更细化提出”三年内培育30个以上医疗AI示范应用”的具体目标。
这些政策红利已初见成效。以蚂蚁集团与省卫健委联合开发的”安诊儿”医疗大模型为例,其2.0版本已实现单病例分析速度提升40%,诊断建议符合率达到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水平。目前该模型已接入全省85%的三级医院,累计减少重复检查超200万例次,直接降低群众医疗支出近3亿元。
三、数字健康”浙江模式”走向纵深
作为全国首个”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浙江在数字化医疗领域持续领跑。此次中试基地建设,实质上是”浙医互认””浙里护理”等标杆项目的升级延伸。基地首创的”三协同”机制(技术协同、标准协同、监管协同),将有效解决医疗AI产品面临的三大痛点:技术可靠性验证不足、行业标准缺失、监管依据不明确。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在项目论证会上指出:”医疗AI的中试环节就像新药临床试验,是确保安全有效的必经之路。浙江基地的探索,为建立我国医疗AI准入体系提供了重要实践参考。”
四、万亿级市场催生发展新动能
据艾瑞咨询预测,2027年中国医疗AI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浙江中试基地的启动,恰为抢占这个战略制高点提供了关键支撑。基地已吸引包括华为、阿里健康、联影智能等23家产业链企业入驻,形成从芯片层到应用层的完整生态圈。
值得关注的是,基地特别设立”医工转化基金”,重点支持三甲医院医生的创新成果转化。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研发的”超声AI辅助系统”通过基地中试后,已实现技术转让金额达1.2亿元,创下国内医疗AI技术转让纪录。
五、面向未来的”浙江答卷”
随着基地建设的深入推进,浙江计划到2026年实现”三个百分百”目标:省内三级医院专科AI辅助工具全覆盖、医疗AI产品审批通过率提升100%、典型应用场景商业化率100%。这种全生命周期培育模式,正在改写医疗AI”叫好不叫座”的产业困局。
在全球医疗AI竞争进入白热化的今天,浙江通过中试基地建设,不仅搭建起技术转化的”高速路”,更探索出人工智能赋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正如省卫健委负责人在启动仪式上强调的:”我们要让每一项创新都经得起临床检验,让每一款产品都真正造福百姓健康。”这场关于医疗AI产业化的”浙江实践”,正在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鲜活的样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