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孔机器人开启儿童胸外科新时代!全球首例13岁患者精准隆突重建术成

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室内,一套价值2000万元的达芬奇Xi手术机器人系统正将0.8厘米直径的机械臂探入13岁男孩小孙的胸腔。在放大15倍的三维视野下,主刀医生通过操控台精准移动机械手腕,将生长在支气管分叉处的肿瘤完整剥离——这个被称为“次级隆突”的区域,是连接左右主支气管的“三岔路口”,稍有不慎将导致患儿丧失左肺功能。

2025年7月这场持续5小时的手术,创造了医学史上两个“首次”:全球​​首次使用单孔机器人​​完成儿童隆突手术,同时也是​​首次对未成年患者​​实施该部位的重建术。当机械臂在直径不足1厘米的支气管上完成数十针的精密缝合时,现代胸外科迎来革命性突破。

生死博弈中的技术破局

两月前,咳嗽发热的小孙被确诊支气管肿瘤,病理报告显示为恶性肿瘤。这个位于次级隆突的肿瘤如同卡在气管“命门”的毒瘤——传统开放式手术需切断肋骨并开胸15厘米,存在大出血风险;而常规胸腔镜手术受限于操作角度,难以在狭窄的儿童胸腔内完成精细重建。

手术团队最终选择单孔机器人方案,其技术突破性体现在三方面:
​· 毫米级操作革命​​:7自由度机械臂在儿童狭小胸腔实现360°旋转,精准度达0.1毫米,超越人手极限
​· 三维视觉赋能​​:高清立体视野放大局部15倍,让0.3毫米的支气管微血管清晰可见
​· 创伤控制突破​​:仅4厘米切口取代传统开胸,术中出血量控制在20ml以内(相当于4茶匙)

当机械臂在直径8毫米的儿童支气管上缝合时,过滤了医生手部生理性震颤。这种堪比在米粒上雕刻的精准度,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保障。

儿童手术的机器人优势图谱

相较于三个月前美国梅奥诊所报告的传统儿童隆突手术案例,本次手术在多项指标上刷新纪录:

指标传统开放手术多孔机器人手术​本次单孔机器人术​
​切口数量​1个(15cm)3-4个(8cm)​1个(4cm)​
​手术时间​7.5小时5.8小时​5小时​
​术中出血​300ml150ml​20ml​
​下床时间​7天3天​24小时​
​疤痕长度​15cm累计16cm​4cm​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单孔设计避免了对肋间神经的压迫。临床数据显示,传统开胸术后患儿慢性疼痛发生率达38%,而机器人手术可将此风险降至3%以下。

机器人胸外科的进化之路

从2006年达芬奇机器人首例肺叶切除,到如今的单孔儿童重建术,胸外科机器人技术历经三次跃迁:
​第一代多孔系统​​(2006-2018):4-6个切口,器械相互干扰
​第二代单孔多臂​​(2019-2023):切口减至3cm但限于简单切除
​第三代单孔平台​​(2024至今):7mm超细器械实现儿童胸腔重建

目前全球仅有7个中心掌握儿童支气管重建技术。苏州团队此次突破的关键,在于定制化改造了机器人器械:将成人用8mm抓钳更换为5mm儿童专用器械,并开发了适用于未成年人的支气管吻合算法。

“13岁患者的软骨尚未骨化,我们实现了具有生长潜力的吻合。”主刀医生赵军解释,“机械臂缝合时预留了0.3毫米的生长余量,确保十年后他的左支气管仍能正常发育。”

精准外科的范式转移

当小孙术后24小时下床行走时,他背后的医疗革命正在重塑外科规则:
​· 手术门槛重构​​:机器人过滤了外科医师的手部震颤误差,使顶尖手术标准化
​· 解剖禁区突破​​:全球累计27例成人单孔隆突术的成功率达92%,但儿童案例此前长期为零
​· 愈后质量跃升​​:传统手术的肺功能损失率超40%,而机器人术可控制在5%以内

随着同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完成国内首例机器人先天性食管闭锁修复术,一场围绕儿童精准外科的技术竞速赛已然打响。据达芬奇制造商Intuitive Surgical披露,专为儿童设计的SP1098单孔系统将于年底量产,器械直径将进一步缩至3.8毫米。

​在医疗科技突破的临界点上,4厘米的创口丈量着医学人文的深度——我们拯救的不仅是器官功能,更是一个少年得以奔跑的夏天。​​ 当小孙胸膛上那道淡痕最终隐去时,人类外科史上将铭记这一刻:曾经需要以切断肋骨为代价的手术,如今只需钥匙孔大小的创口便重获新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