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蝉鸣还未褪去,八月的晚风已裹着夏末的热度。当传统暑期旅游旺季进入下半程,今年的旅游市场却呈现出与往年截然不同的”慢节奏”——游客不再满足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打卡式旅行,而是更倾向于在一个地方深度体验;跨境游客的身影也出现在边境小城,将中医体验纳入行程清单。这场由政策、市场与消费者需求共同推动的暑期文旅热,正悄然改写着旅游的”打开方式”。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暑期文旅消费季激活多元场景
今年暑期,文旅市场的热度从一开始便被政策”点燃”。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各地启动的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以超4300项、约3.9万场次活动为支点,搭配超5.7亿元的消费补贴,精准覆盖亲子、避暑、红色、夜间等多元需求。这些活动不是简单的”造节”,而是围绕游客真实需求的”精准滴灌”——比如针对亲子家庭设计的研学路线,将博物馆、科技馆与自然景区串联;针对年轻群体的夜间经济示范区,用灯光秀、非遗展演激活城市夜生活。
在线旅游平台的统计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今年暑期整体文旅预订增速同比上涨近38%,其中亲子游占比超60%,避暑游、研学游订单同比增长超70%。更值得关注的是,35%的亲子家庭选择两次及以上旅行,70%的游客倾向于在同一目的地深度体验。”以前带娃出门,三天两夜恨不得跑五个城市,孩子累家长也累。今年我们索性在贵州肇兴侗寨住了七天,跟着非遗传承人学蜡染,每天只逛一个村寨,反而更充实。”上海游客陈女士的话,道出了许多家庭的心声。
夜间经济+县域旅游:小城”微度假”成新主场
当一线城市的景区在暑期迎来人流高峰时,一批”藏在深闺”的县域和小城,正凭借独特的资源禀赋成为暑期游的”黑马”。
在陕西安康的宁陕县,一场”村光大道”夜间演出正在改写乡村的夜晚。舞台上,演员们用农耕工具敲打出节奏,用老粗布缝制出道具,将当地流传了千百年的”放排””打枣”习俗搬上舞台;舞台下,100多个特色摊位飘着腊肉香、米酒香,游客们端着青瓷碗喝着热汤,听着摊主讲”老辈人如何在山里讨生活”的故事。”我们这里的夜晚不是’空窗期’,而是文旅消费的’黄金档’。”宁陕县文旅局负责人介绍,入夏以来,全县夜间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40%,不少村民把自家老房子改造成民宿,旺季时月收入能超过3万元。
而在山东济南,”泉水”这个千年IP正被赋予新的夏日注解。自2025国际泉水节启动以来,趵突泉景区日均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大明湖环湖步道日均客流突破8万。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游客不再满足于”看泉拍照”,而是选择在泉边茶社坐一下午——用泉水泡一杯明前茶,看荷叶在水面舒展,听老济南人讲”乾隆梦泉”的传说。”以前总觉得济南是’泉城’,现在发现它更是’生活之城’。”来自南京的游客周先生说,他特意推掉了原本计划的青岛行程,在济南租了间靠近曲水亭街的民宿,”早上在泉边遛弯,中午去老字号吃把子肉,下午逛非遗手作店,这样的节奏才叫’度假'”。

从”旅行”到”旅居”:云南小城的”慢生活”哲学
如果说县域旅游是”换个地方生活几天”,那么”旅居”则是”换个地方生活一阵子”。今年暑期,”旅居康养”成为文旅市场的关键词,云南大理、昆明等气候宜人、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城,成为旅居游客的首选。
80后福建人杨小燕便是其中一员。作为一名线上手机摄影教师,她原本计划利用暑假带家人去三亚避暑,却被朋友推荐的大理”圈粉”。”这里的云是会流动的,苍山的轮廓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层次,随便拍一张都是壁纸。”杨小燕说,她在大理古城租了一间带院子的民宿,白天带着学员在龙龛码头拍日出,晚上对着星空教后期修图,”学员们的作品里有扎染坊的蓝、白族阿婆的笑,比任何模特都生动”。更让她惊喜的是,房东阿姨会教她做鲜花饼,隔壁的阿叔会带她去挖野生菌,”这种融入当地生活的感觉,是在酒店里住十天半个月都体会不到的”。
旅居群体中,不仅有像杨小燕这样的”新大理人”,还有许多退休老人。68岁的退休教师刘女士和老伴已在巍山定居两个月,”我们第一次来巍山是三年前,被这里的古戏台、马帮文化吸引,当时就想’要是能在这里住下来就好了'”。今年暑期,他们卖掉了老家的房子,在古城里买下一套带天井的老房子,”每天早上在洋人街喝碗稀豆粉,下午去南诏国发源地实地考察,晚上和邻居们跳左脚舞,这才是我们想要的晚年生活”。
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今年暑期入住天数7天以上的民宿订单量同比增长20%,旅居游客的平均入住天数达11天,最长的甚至达到6个月。30天套餐的咨询量环比增长45%,”深度驻留”正从一种小众选择变为大众趋势。

跨境游新动向:珲春口岸里的”中医热”
当国内游客在小城寻找”诗与远方”时,跨境游也呈现出新的亮点。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的吉林珲春口岸,这个吉林省唯一对俄开放的陆路口岸,今夏迎来了络绎不绝的俄罗斯游客。
“没想到通关这么快!”俄罗斯游客伊万诺娃女士指着手机上的电子入境卡说,她原本担心暑期客流大需要排队,结果通过”提前申报”功能,仅用了15分钟就完成了通关。为应对暑期客流高峰,珲春口岸推出了一系列便利措施:大型旅游团预约通关、分通道验放、多语种应急翻译……这些细节让俄罗斯游客直呼”贴心”。
但真正让伊万诺娃决定延长行程的,是在珲春体验的中医项目。”我的肩颈一直不舒服,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这家中医馆,针灸师用银针刺激穴位时,我能明显感觉到酸痛在缓解。”她说,现在她每天上午去珲春防川景区看中俄朝三国交界,下午到中医馆做推拿,”这种’旅游+养生’的组合,比单纯看风景更有意义”。
据统计,6月30日至今,珲春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查验出入境旅客超11万人次,其中俄罗斯游客占比超60%。许多游客的行程单上,除了传统的景点游览,还增加了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体验。当地一家中医馆的负责人介绍,暑期以来,他们的客流量比平时增长了3倍,”很多游客做完治疗后会说’原来中医这么神奇’,还有人专门买了艾灸盒准备带回俄罗斯”。
旅游的本质,是”与生活的相遇”
从”特种兵式旅游”到”躺平式旅居”,从国内小城到跨境体验,今年暑期的旅游市场,正在完成一场深刻的”价值回归”——游客不再把旅游视为”到此一游”的任务,而是将其当作探索生活、连接世界的窗口。无论是宁陕县的夜间演出、济南的泉水茶叙,还是大理的慢生活、珲春的中医体验,本质上都是旅游与在地文化的深度融合。
当旅游变旅居,当游客变”居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行业的升级,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变迁。正如杨小燕在朋友圈写下的那句话:”最好的风景,不在镜头里,而在与当地人共喝的一碗茶里,在清晨被鸟鸣唤醒的窗台上,在认真生活的每一分钟里。”这或许就是暑期游最动人的注脚——旅游的终点,从来都是与更丰富的生活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