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厂生态暗战:人事震荡、战略转向与SaaS突围的多维图景

2025年的云服务市场,正经历着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从头部云厂商的生态团队换血、国际大厂的战略收缩,到SaaS独角兽的绝地求生,再到出海业务的策略转向,每一个动作都折射出行业竞争的核心逻辑——在增量见顶的背景下,如何通过组织优化、生态重构与模式创新抢占新赛道。

运维界的“反向操作”:先签单再测试的荒诞与现实

在云计算产业链的底层,一家头部运维厂商A厂的“非常规操作”引发了行业热议。据多位业内人士透露,这家以“漂亮PPT”著称的运维大厂,销售团队与客户的沟通流程堪称“魔幻”:当客户被PPT中的技术方案打动,当场提出“先做POC测试验证效果”时,销售反而会委婉拒绝——“如果现在做测试,这单基本就黄了”。

这种“先签单、后测试”的逆向流程,暴露了A厂产品力的尴尬:当前技术成熟度仅能打个“60分”,但为了完成业绩指标,销售团队不得不绕过验证环节,用“未来承诺”换取客户信任。新入职的销售对此困惑不已:“产品都没验证,客户凭什么买单?”而老销售的回答则透着无奈:“这是公司的生存法则——签下单,测试不过是走个过场;不签单,连证明自己的机会都没有。”

这种现象背后,是运维行业“重销售、轻产品”的顽疾。当市场竞争从技术比拼转向资源争夺,部分厂商选择用“销售驱动”替代“产品驱动”,看似短期能冲业绩,实则透支客户信任,长期或将导致行业生态恶化。

阿里腾讯生态团队“微软味”渐浓:人事换防背后的战略取经

2025年上半年,阿里云与腾讯云的生态团队人事变动频繁,一个显著特征是“微软系”高管加速渗透,引发行业对国内云厂商“学习微软生态模式”的猜想。

在阿里云,生态团队的调整始于年初。随着公共云事业部区域新增“中企出海”团队,原北区生态总经理游弋被调任该业务线,北区生态管理职责由年初履新的“微软系”高管李鹏兼任——这位曾担任微软中国战略渠道部总经理的干将,同时掌管阿里云生态伙伴政策制定。东区生态同样迎来“换血”:原华东大区负责人吴晓东转岗上海区域,苏浙皖市场由前微软大中华区生态伙伴事业部商业应用业务线总经理陈亮接管。

无独有偶,腾讯云产业生态部近期也经历人事震荡:北区总经理赵小卓离职,接任者张大捷来自产业生态合作部行销体系;南区总经理换帅为前微软华南区企业与商业事业部总经理陈曙光。

“阿里、腾讯现在的生态团队,从策略制定到落地执行,都能看到微软的影子。”一位接近云厂商的业内人士分析,微软在全球企业服务市场的积累(尤其是生态伙伴管理与技术支持体系),正是国内云厂商在“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阶段需要的经验。例如,微软通过“全球黑带团队(GBB)”为头部客户提供定制化技术支持的模式,已被部分国内云厂商视为突破大客户的关键路径。

微软GBB亚太团队大调整:AI特战队的“撤退”与行业警示

作为微软内部的“技术特种部队”,全球黑带团队(GBB)曾以“深入客户场景、输出可复制解决方案”著称。其亚太团队主要负责服务大中华区、日本等关键市场,帮助客户将Azure AI能力落地到制造、零售、医疗等具体场景。然而,2025年7月的财年组织架构调整中,这支“AI特战队”遭遇重创:大部分解决方案专家被裁撤,剩余技术人员转岗至其他技术支持团队,“亚太GBB基本名存实亡”。

GBB的收缩,直接反映了微软在AI商业化上的战略转向——从“重人力投入的场景定制”转向“标准化产品输出”。过去几年,微软GBB团队曾帮助多个行业客户打造AI标杆案例(如某汽车厂商的智能质检系统),但随着大模型技术的普及,微软更倾向于通过Azure AI平台提供通用工具,而非依赖人工定制。

这一调整对亚太企业客户的影响不容小觑:过去依赖GBB深度支持的大型企业,如今需自行探索AI与业务的融合路径;而中小客户则可能因缺乏定制化指导,降低对Azure AI的使用意愿。有客户直言:“GBB的专家走了,我们连怎么调用API优化产线都不知道。”

AWS中国CDN业务或于2030年关停:自建模式的“水土不服”

2025年,一则“AWS中国CDN业务将在2030年左右退出市场”的传闻引发行业震动。多位接近AWS的用户透露,这一判断基于两大关键信号:

其一,AWS在中国的CDN基础设施已显“疲态”。目前,AWS在国内仅部署了三四个CDN节点,规模远低于阿里云、腾讯云等本土厂商;更关键的是,这些设备多为10年前从美国进口,已接近生命周期尾声。由于AWS近年停止向中国市场运送新设备,现有设备预计在2030年前后集中报废,业务将因“无设备可用”被迫关停。

其二,高定价策略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早在2010年前后,AWS初入中国时曾尝试与网宿等第三方CDN厂商合作,但因分成分歧未能达成一致,最终选择自建。然而,自建过程中,AWS未能与国内电信运营商谈下低价带宽资源,导致CDN服务价格比本土厂商高出30%-50%。对于价格敏感的企业客户(尤其是中小电商、短视频平台),这一劣势直接导致AWS CDN市场份额长期徘徊在个位数。

AWS的“败退”并非偶然。CDN作为云计算的“基础网络服务”,对本地化资源(节点覆盖、运营商关系、成本控制)要求极高。本土厂商凭借“地头蛇”优势早已构建起护城河,而国际大厂的自建模式反而成为累赘。这一案例也为其他国际云服务提了个醒:在中国市场,“照搬全球经验”行不通,必须深度本土化。

小鹅通“生死劫”:从教育寒冬到私域带货的“第二曲线”

作为曾经的在线教育SaaS独角兽,小鹅通的2023年是“至暗时刻”——“双减”政策重创K12教育,依赖该赛道的客户大量流失,公司收入腰斩,现金流濒临断裂。然而,两年后的今天,小鹅通不仅走出危机,更凭借私域直播与带货模式实现盈利,重获上市希望。

转机始于疫情后的“私域流量觉醒”。当短视频平台的公域直播陷入“流量内卷”(用户刷到一个茶叶广告后,下一个仍是同类内容,商家难以沉淀自有客户),小鹅通发现了新机会:依托微信生态的“私域属性”,为企业提供“直播+带货”一体化解决方案——商家用小鹅通搭建自有直播间,观众需添加企业微信才能进入,直播中可直接挂载商品链接,成交后抽取2%左右的佣金。

这一模式的巧妙之处在于“精准解决痛点”:对商家而言,私域直播避免了公域平台的流量分流,客户沉淀在企业微信后可反复触达;对消费者而言,直播场景更贴近“熟人推荐”,信任度更高。小鹅通的财报显示,2024年其带货佣金收入占比超40%,彻底扭转了依赖教育客户的单一模式。

小鹅通的突围,本质是SaaS企业“从工具到服务”的升级——当通用工具赛道拥挤时,深入垂直场景提供“工具+运营”解决方案,才能构建真正的竞争壁垒。

阿里云区域换防:浙江成AI商业化“试验田”

2025年8月,阿里云公共云事业部再次调整区域人事:原负责浙江、江苏、安徽的华东区负责人郑园,不再分管浙江;浙江市场改由统筹华北大区的高飞负责。此次调整被业内解读为“阿里云将浙江打造成AI商业化核心阵地”的关键动作。

高飞的履历或是其接棒浙江的重要原因:他曾长期负责电销与华东区业务,既熟悉To B客户的决策链路,又具备区域资源整合能力。而浙江作为全国数字经济高地(拥有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其对AI技术的需求(如制造业智能化、跨境电商数字化)与落地能力(数字基建完善),使其成为阿里云AI产品的“理想试验场”。

有接近阿里云的人士透露,高飞上任后,团队正加速推动大模型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例如,为浙江某家电企业提供“AI质检+生产排程”一体化方案,将产品不良率降低15%,生产效率提升20%。若试点成功,相关模式将向全国复制。

云厂出海“踩刹车”:从激进扩张到稳妥深耕

当国内云市场进入“存量博弈”,出海曾被视作第二增长曲线。但2025年,部分云厂商的策略却悄然转向——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核心逻辑是“先保利润,再求规模”。

以“T厂云”为例,其近期调整了海外节点布局:法兰克福节点停止扩张,仅维持现有服务;美西、美东地区仅保留部分核心节点,不再新建。项目规划也更趋保守:客户采购云资源需提前20-30周报备,T厂云根据需求制定采购计划,临时需求“能推则推”。“以前为了抢客户,哪怕亏钱也接项目;现在更看重ROI(投资回报率),利润低的单子直接放弃。”一位T厂云销售坦言。

另一家大厂“宇宙云”的策略更为激进:全面推行“项目制”出海,优先承接小型定制化项目(如东南亚某零售企业的本地化电商平台),而非过去“大投入建数据中心”的模式。同时,销售考核从“流量型营收”转向“利润贡献”,要求团队聚焦高毛利行业(如金融、医疗)的客户。

这种转变背后,是云厂商对“出海成本”的重新评估:海外数据中心的建设与运维成本高昂(仅电力与网络带宽就占总成本的40%),而新兴市场(如东南亚、中东)的客户付费能力有限;若盲目扩张,很可能陷入“规模越大、亏损越重”的陷阱。

云行业的“韧性生长”

2025年的云服务市场,既有“人事震荡”的暗流,也有“模式创新”的曙光;既有国际大厂的“战略收缩”,也有本土厂商的“韧性生长”。无论是A厂的“反向操作”、小鹅通的“绝地反击”,还是云厂商的“出海转向”,本质上都是行业在“从高速扩张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自我调整。

未来,谁能更精准地把握客户需求(从“上云”到“用云”)、更高效地整合生态资源(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赢”)、更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从“规模优先”到“利润优先”),谁就能在这场“持久战”中笑到最后。而对于从业者而言,这场变革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毕竟,每一次行业的“重新洗牌”,都会诞生新的王者。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