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智能与计算学部的实验室里,刘岳森正盯着电脑屏幕调试代码。屏幕右侧弹出一条消息提示:”大师,这张旅行照求加星空水印!”他熟练地打开手机里的”边框水印大师”,三秒内完成模板调用、参数调整、画质优化,一张带着银河倒影的旅行照跃然屏上。此时,距离他推出首款摄影App刚满一年,用户量突破百万的红色数字,正在后台持续跳动。

春节朋友圈里的商业密码
2023年大年初二,刘岳森蹲在老家炕头刷朋友圈。表姐刚发了张全家福,照片四角缀着烫金福字,中间飘着立体烟花特效;堂妹的自拍加了国潮剪纸边框,发丝间还飘着虚拟花瓣。”这届网友太会玩了!”他笑着划动屏幕,却在连续刷到二十张类似风格的照片后顿住——每张图的水印位置、字体风格几乎雷同,更有人在评论区吐槽:”手动P半小时,不如原图发得快。”
作为摄影发烧友兼计算机专业博士生,这个场景在他眼中呈现出清晰的矛盾点:用户对个性化影像表达的需求爆发式增长,但市面上的修图工具要么操作复杂,要么模板同质化严重。”如果能做一款批量处理、模板丰富又不损画质的水印工具,是不是能解决这个痛点?”这个念头一旦萌发,就像颗种子在他心里疯狂生长。
从灵光一现到百万用户:技术宅的”接地气”突围
说干就干。刘岳森拉上实验室的两个师弟,在宣怀学院”X-lab创业实战课”的孵化空间里支起白板。他们梳理出三大核心需求:模板库要覆盖传统节日、潮流IP、个性签名等全场景;操作流程必须压缩到”选择-调整-导出”三步;最关键的是,采用AI图像分割技术确保水印边缘与原图无缝融合。
连续三个月,团队的作息表被”实验室-教室-孵化器”三点连线填满。大年初七返校那天,刘岳森抱着笔记本电脑冲进教室,屏幕上的代码已经改了十七版。”你看这个边缘融合算法,现在能把水印像素误差控制在0.3以内。”他兴奋地演示,原本生硬的文字水印像被施了魔法,完美贴合在花瓣的弧度里。
“边框水印大师”上线当天,团队挤在宿舍里刷新后台数据。首小时下载量破千,三天后登上苹果应用商店摄影类新榜前三,首月营收直接突破三万元。”用户评论里全是’终于不用熬夜P图了”模板比我买的付费软件还多’,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太踏实了。”刘岳森翻出手机里的用户留言,眼睛发亮。
复古相机的”她经济”突围:从技术者到观察者
首战告捷并没有让这个27岁的创业者停下脚步。团队在分析用户画像时发现,65%的活跃用户是18-25岁的女性,其中”拍出有氛围感的照片”被高频提及。”男生可能觉得修图是任务,但女生会把修图当成创作。”刘岳森带着团队做了两周的用户访谈,蹲守在美妆店、咖啡馆观察年轻女孩的拍照场景——她们会为了找合适的光线等半小时,会因为原图肤色不够柔和而反复调整,却常常在导入滤镜后发现”滤镜太假””风格不符”。
针对这些痛点,团队研发出自适应肤色算法和风格迁移模型。”OMO复古相机”上线时,特意设计了”老电影””港风胶片””日系小清新”等12种经典影调,每种影调都匹配了对应的颗粒感、暗角强度和色调曲线。上线第三周,某美妆博主用App拍的”上海弄堂复古写真”意外刷屏,带起#用OMO拍出旧时光#的话题,单条视频播放量破千万。
“现在每天后台能收到2000多条用户反馈,有建议增加胶片颗粒的,有想要特定年代滤镜的,还有粉丝画了App的卡通形象寄给我们。”团队运营小妹翻着用户来信,笑容里带着骄傲。目前,”OMO复古相机”的用户留存率稳定在45%,在同类产品中遥遥领先。
科研与创业的双螺旋:在交叉点生长
当被问及如何平衡博士学业与创业时,刘岳森笑着打开电脑,展示他的博士研究方向——计算摄影与AI图像生成。”以前做传统计算机视觉研究,总觉得理论要够深够新;现在创业后才发现,用户的真实需求才是最好的研究课题。”他将修图过程中积累的用户数据反哺科研,开发出的”多模态图像风格克隆算法”已被CVPR(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接收,相关论文正在修改中。
这种良性循环离不开天津大学的土壤。从大二接触宣怀学院的”X-lab创业实战课”开始,刘岳森就受益于”真刀真枪”的创业教育:课程邀请字节跳动、美团等企业高管担任导师,组织学生到商汤科技、云账户等校友企业实地访学,甚至直接对接天使投资机构。他的第一笔50万元启动资金,就来自宣怀学院联合校内孵化器设立的”学生创业种子基金”。
“学校不是要求我们’学业创业二选一’,而是教我们如何在两者间找到共振点。”刘岳森记得,去年底博士开题答辩时,评审组里有位企业界专家问:”你的研究如何落地?”他当场展示了”边框水印大师”的用户增长曲线和”OMO复古相机”的商业合作案例,评委们集体点头:”这才是产学研结合该有的样子。”
下一站:用AI定制你的专属美学
现在的刘岳森,办公桌上同时摆着博士论文草稿和产品需求文档。团队最近在秘密研发的”AI风格克隆相机”,已经进入内测阶段:用户上传一张喜欢的照片,AI就能分析其中的色彩分布、光影结构和纹理特征,生成专属的”风格滤镜”。有人用莫奈的《睡莲》生成水彩滤镜,有人用张艺谋电影的剧照定制电影感色调,连故宫的红墙金瓦都能变成专属影调。
“我们想做的,不是又一个修图工具,而是帮每个人表达自我的美学入口。”刘岳森望着窗外正在调试设备的团队成员,语气里带着坚定,”用户说’用你们的App拍的照片,妈妈第一次夸我有艺术细胞’,这比任何融资新闻都让我有成就感。”
从实验室到市场,从技术者到创业者,刘岳森用一年时间完成了身份的多重蜕变。当同龄人还在纠结”毕业去大厂还是读博”时,这个爱穿格子衬衫的博士生已经带着团队在创业路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径——对他来说,所谓”敢闯敢干”,不过是把”解决问题”的初心,变成了触手可及的产品;把”服务社会”的理想,变成了用户手机里的一个个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