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初,一组全新一代现代途胜的测试车谍照悄然流出,迅速引发汽车行业关注。作为韩系紧凑型SUV的”中流砥柱”,途胜自2004年引入中国市场以来,凭借均衡的产品力与亲民定价,曾长期稳居”万辆俱乐部”,甚至一度成为韩系品牌在华销量的”顶梁柱”。然而,近年来随着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与新能源汽车的浪潮席卷,途胜的市场声量逐渐减弱——第三代车型虽在2021年完成中期改款,但设计语言仍显保守,动力配置也未能完全贴合国内用户对”智能化””新能源化”的需求。此次换代,被视作现代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背水一战”。

从”流体雕塑”到”方盒子”:设计语言彻底颠覆,硬派风能否重获青睐?
从曝光的谍照来看,第四代途胜的设计风格较现款车型堪称”颠覆性变革”。现款途胜(2020-2025款)延续了现代家族”感性运动”设计理念,以流畅的曲线、隐藏式日行灯和贯穿式前格栅为标志,主打年轻化与科技感;而新一代车型则转向更具力量感与复古气质的”方盒子”造型,与北京现代旗下中大型SUV胜达(第四代)的设计语言高度统一,形成”兄弟车型”的风格协同。
具体来看,新车车头采用高度方正的线条勾勒,引擎盖与翼子板的夹角接近90度,配合大尺寸梯形前格栅(内部大概率采用熏黑点阵或横向镀铬饰条),营造出强烈的”机械厚重感”。最显著的变化来自大灯组——现款的隐藏式日行灯被分体式设计取代,上沿为细长的LED灯带(可能集成转向灯功能),下方则是矩阵式远近光灯组,与格栅形成”上下分层”的视觉效果,既保留了现代品牌的辨识度,又增添了硬派越野的粗犷感。
车身侧面的设计进一步强化了”方盒子”主题:一条平直的腰线从车头贯穿至车尾,与前后轮拱的隆起线条形成”盒子”的立体轮廓;外后视镜外壳、车门把手(或采用隐藏式设计)、车顶行李架均采用与车身同色的深色涂装,配合A/B/C柱的熏黑处理,既降低了视觉重心,又通过”黑白撞色”增加了细节层次。值得注意的是,测试车的轮眉与侧裙位置预留了宽体轮拱的空间,结合其紧凑型SUV的定位,未来或推出标配235/55 R18规格轮胎的高配版本,兼顾城市通勤与轻度非铺装路面的通过性。
车尾部分的变化同样彻底。现款途胜的贯穿式尾灯被像素化LED光源取代,灯组内部采用”X”形或蜂窝状排列,点亮后科技感与辨识度显著提升;牌照框从传统的后保险杠位置下移至尾门下方,与隐藏式排气系统(仅保留装饰性镀铬条)形成”简洁化”布局,后包围则采用与车头呼应的深色护板,进一步强化了”硬派”属性。此外,测试车车尾未发现倒车影像摄像头(或集成于牌照框上方),但后保险杠预留了毫米波雷达的安装位,暗示新车将搭载高阶辅助驾驶系统。

动力革新:油电混动+插混双路线,柴油机正式退出舞台
作为换代的核心升级点,第四代途胜的动力系统或将迎来”全面新能源化”转型。据韩国媒体《汽车新闻》此前报道,新车将彻底停售柴油版本(现款途胜N Line柴油版在欧洲市场表现尚可,但在中国市场始终未引入),转而提供1.5T燃油版、1.5T油电混动版(HEV)及1.5T插电混动版(PHEV)三种动力选项,其中插混版本的纯电续航里程有望达到100km(CLTC工况),完全覆盖国内新能源牌照政策门槛。
具体来看,燃油版车型将继续搭载现代Lambda II系列1.5T四缸发动机(最大功率180马力,峰值扭矩253N·m),匹配8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这套动力总成已在现款伊兰特、库斯途等车型上验证过可靠性,成熟度高且维护成本低,主要面向对新能源接受度较低的用户群体。
混动版车型则采用丰田THS-II混动系统的”魔改”版本(现代与丰田早有技术合作),由1.5T发动机+双电机组成,系统综合功率预计超过200马力,纯电续航里程约80km(NEDC工况),百公里综合油耗低至4.5L左右,在保持动力性能的同时大幅降低使用成本,目标用户为注重经济性的家庭消费者。
最值得关注的是插混版车型。其1.5T发动机最大功率或提升至190马力,搭配前置单电机(最大功率100kW),电池容量预计为18-20kWh,纯电续航100km(CLTC),支持快充(30%-80%仅需30分钟)。这一数据已接近比亚迪宋PLUS DM-i(纯电续航110km版本)、吉利星越L Hi·P(纯电续航130km)等自主插混SUV的主流水平。若国产后能将起售价控制在18万元以内(参考现款途胜16.99-22.59万元定价),或将对15-20万元级插混SUV市场形成直接冲击。
国产化落地:北京现代的”翻身仗”,能否重拾市场信心?
根据车质网获取的信息,第四代途胜将在2025年底于北京现代沧州工厂投产,并于2026年第三季度正式上市。这一安排与北京现代近年来的产能调整密切相关——自2021年起,北京现代启动”降本增效”战略,关闭了第一工厂,将产能集中于沧州与重庆工厂(总产能75万辆/年),而途胜作为品牌销量支柱,国产化不仅能降低关税与运输成本(预计国产后起售价较进口版降低3-5万元),更能通过本土化研发适配国内用户需求(如加长轴距、增加智能座舱配置等)。
值得关注的是,现款途胜(2021款)的国产化率已超过90%,但配置本地化程度仍有提升空间(例如车机系统仍基于安卓9.0开发,智能驾驶辅助功能仅高配车型搭载)。此次换代,北京现代或针对国内市场痛点进行重点优化:其一,智能座舱方面,新车或搭载最新版本的ccNC信息娱乐系统(支持5G联网、OTA升级、多屏互联),并引入百度Apollo小度交互系统,弥补现款车型在语音控制、车联网功能上的短板;其二,配置下沉,L2+级辅助驾驶(含NOA导航辅助)、HUD抬头显示、座椅通风/加热等功能或下探至中配车型,与哈弗H6、长安CS75 PLUS等竞品正面竞争;其三,新能源服务配套,针对插混车型推出专属充电权益、电池终身质保(需满足使用条件)等政策,消除用户对电池寿命的顾虑。

市场前景:复古硬派+SUV新能源化,能否激活途胜的市场潜力?
第四代途胜的换代策略精准指向当前两大市场热点:一是”复古硬派风”的回归——从坦克300的热销到路虎卫士、福特Bronco的国产化,消费者对”方盒子”造型的偏好显著提升,这种设计既能满足城市通勤的实用性,又能通过”户外属性”吸引年轻家庭用户;二是新能源化的必然选择——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45%,15-20万元级市场更是新能源车型的”主战场”,途胜若不能快速完成新能源转型,或将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不过,挑战同样存在。首先,品牌形象亟待重塑——近年来北京现代销量持续下滑(2024年上半年累计销量仅12.8万辆,同比下跌23%),消费者对其”性价比”标签的认知已根深蒂固,如何通过产品升级扭转”低端”印象是关键;其次,竞品围剿激烈——15-20万元级紧凑型SUV市场中,既有哈弗H6、长安CS75 PLUS等自主”常青树”,也有本田CR-V、丰田RAV4荣放等合资强手,更有比亚迪宋PLUS DM-i、吉利星越L Hi·P等新能源”新势力”,途胜需在价格、配置、品牌力之间找到平衡点;最后,新能源技术的落地效果——插混版100km纯电续航虽属主流,但电池能量密度、快充效率、冬季续航衰减等细节若处理不当,可能影响用户口碑。
方盒子是情怀,新能源是未来
从2004年初代途胜入华算起,这款车型已陪伴中国消费者走过21个年头。此次换代,第四代途胜不仅完成了从”流体雕塑”到”方盒子”的设计语言迭代,更以”全系新能源化”的战略姿态,向市场传递出”转型决心”。对于北京现代而言,途胜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单一车型的销量,更关乎其在新能源时代的品牌生存权。若能在保持设计特色的同时,以合理的价格、扎实的配置和可靠的新能源技术打动消费者,重夺紧凑SUV市场的主动权并非难事;反之,若继续依赖”性价比”老套路,恐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2026年第三季度,当第四代途胜正式上市时,答案或将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