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英德的街头巷尾,清晨的粥香常常混着茶叶的清苦与谷物的甘甜,这是当地人家早餐桌上的常客 —— 擂茶粥。这碗看似朴素的粥品,藏着东汉南征的烽火记忆,融着瑶汉杂居的文化碰撞,更凝结着岭南人顺应自然的养生智慧。作为广东非遗美食的代表,英德擂茶粥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段活态的饮食文化史。

起源传说:两重历史里的文化密码
英德擂茶粥的起源,像一碗擂茶浆般层次丰富,交织着军事史与移民史的双重印记。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的传说,为它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 —— 当年大军抵达岭南,湿热的气候让将士们染上瘟疫,呕吐腹泻者众。危急时刻,一位当地老妪献上 “三生汤” 秘方:将生茶叶、生米、生姜放入陶盆,用木棒擂成糊状,沸水冲饮。将士们服用后竟奇迹般痊愈,这种兼具药用与饱腹功能的食物,便在军营与民间流传开来。“三生” 取 “生生不息” 之意,既指原料的生鲜,也暗含对生命延续的期盼。
另一则起源说则与客家移民有关。唐代中原战乱,客家人南迁岭南,面对迥异的气候环境,他们将家乡的茶饮习俗与当地的粥食文化结合。英德作为瑶汉杂居之地,瑶族人擅用五谷杂粮养生,汉族人精于茶叶炮制,两者碰撞出 “擂茶 + 粥” 的创新吃法。瑶民加入艾草、蕨根增添山野气息,汉人则用葱姜蒜调和风味,最终形成了今日 “茶香米糯、层次丰富” 的独特口感。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原料叠加,而是两个民族对 “适应环境” 这一命题的共同解答。

无论是马援军中的救命汤,还是移民餐桌上的家常味,擂茶粥的起源都指向同一个核心:岭南先民在湿热气候中,用智慧创造出的生存哲学。它既是果腹的主食,也是祛病的良方,这种 “药食同源” 的特质,让它穿越千年依然活跃在英德人的日常生活里。
风味特色:一碗粥里的 “清润之道”
在英德流传着一句俗语:“酒肉穿肠过,擂茶解千愁。” 擂茶粥最迷人的特质,在于它能将油腻化为清爽,让饱胀变得舒畅。酒足饭饱后喝上一碗,茶叶的苦寒会唤醒沉睡的味蕾,米粥的绵密则安抚着被酒精刺激的肠胃,这种 “刚柔并济” 的口感,正是它在宴席后成为 “标配” 的原因。
现代营养学为这种传统智慧提供了科学注解:茶叶中的茶多酚能促进脂肪代谢,生姜的姜辣素可刺激消化酶分泌,大米的碳水化合物则提供持续能量,三者搭配既能解腻又能养胃。当地老人常说 “擂茶养生口口香”,并非夸张 —— 常喝擂茶粥的人,往往较少有湿热引发的口干舌燥、腹胀便秘,这与它 “防风驱寒、清肝明目、润肺健胃” 的功效密不可分。在炎热的岭南夏日,一碗加了薄荷的擂茶粥,更是天然的 “解暑神器”,比冰镇饮料更能从内里驱散暑气。
擂茶粥的风味层次,藏在 “浓淡之间”。浓茶擂制的粥品带着明显的苦涩,适合解重油腻;淡茶调制的则清甜回甘,更受老人孩童喜爱。有些人家会加入炒花生、炒芝麻增加香气,或是撒一把葱花提鲜,看似简单的变化,却让这碗粥能适配不同季节、不同场合,展现出强大的包容性。
制作工艺:慢工出细活的 “擂茶仪式”
擂茶粥的制作,是一场 “慢与巧” 的较量。说简单,无非是 “擂茶浆 + 煮白粥” 的组合;说复杂,每一步都藏着祖辈传下的讲究,从器具到手法,缺一不可。

器具的选择是风味的基础。陶盆需是内壁刻有细密网状花纹的 “牙盆”,这种特殊纹路能增大摩擦面积,让原料研磨得更细腻。擂茶棍的材质更是 “大有文章”:首选山茶树,其木质坚硬且自带清香;次选山苍子树,自带去腥提鲜的功效;乌柿树、鸭脚树等可食树木也可选用,不同木材的性味会为擂茶粥带来微妙差异 —— 山茶树擂出的偏温润,乌柿树的则带一丝凉性,当地人会根据体质选择,真正做到 “一人一棍一粥,对症养生”。擂茶棍的下端需削得圆润如半球,既便于旋转研磨,又能避免划伤陶盆。
擂制过程像一场充满韵律的仪式。先将茶叶(英德本地的绿茶或乌龙茶为佳)洗净沥干,放入牙盆,用擂茶棍顺时针旋转研磨。待茶叶成碎末,加入生米(或熟米)、生姜,继续擂打。关键在于 “边擂边添”:每研磨三分钟,沿盆壁淋少许生油,既能润滑原料,又能激发茶香。整个过程需持续 20 分钟,直到原料变成细腻的糊状,盆壁上挂着一层油亮的茶浆,这便是 “擂茶浆” 的精髓。有趣的是,研磨时从擂茶棍上掉落的木屑,竟是风味的 “秘密武器”—— 这些含有纤维素和木糖的碎屑,性味甘咸,既能清热解毒,又为粥品增添了独特的木质清香。
粥与浆的融合是最后的点睛之笔。将刚煮好的白粥(最好用当地产的丝苗米,米粒细长,煮后绵密不烂)倒入擂茶浆中,加少许盐调味,顺时针搅拌至茶浆与米粥完全融合。讲究些的人家,还会撒一把炒香的花生碎或葱花,让香气更有层次。若是用沸水直接冲饮擂茶浆,则称为 “擂茶水”,清苦回甘,是夏日解暑的良方。

传承与新生:非遗美食的当代滋味
如今的英德擂茶粥,早已超越了 “果腹” 的功能,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在英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推动下,“擂茶粥制作技艺” 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这门手艺。当地的农家乐里,常有老师傅现场演示擂茶过程,游客们可以亲手体验:握住沉重的擂茶棍,感受原料在陶盆中从粗糙到细腻的变化,在汗水与茶香中理解 “慢工出细活” 的深意。
擂茶粥也在悄悄 “与时俱进”。年轻厨师在传统配方中加入南瓜、紫薯等食材,让粥品更显色彩;有的店家推出 “擂茶粥套餐”,搭配酿豆腐、粉葛扣肉,用擂茶的清爽中和肉类的油腻,成为新式粤式宴席的 “解腻担当”。但无论如何创新,那口 “茶苦米甜、木香回甘” 的基底从未改变 —— 这是英德人对传统的坚守,也是非遗美食生命力的源泉。
一碗英德擂茶粥,盛着的不仅是粮食与茶叶,更是岭南人在湿热气候中摸索出的生存智慧:用茶叶的苦寒平衡湿气,用谷物的温热中和茶性,用慢工细作的耐心对抗快节奏的生活。当你在英德街头喝下第一口擂茶粥时,或许会先尝到茶叶的清苦,但细细回味,便能品出米香的甘甜、木屑的微涩、盐的鲜咸,正如岭南的历史与文化,在碰撞与融合中,酿出独有的醇厚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