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回响:香港中乐团《周·秦·汉·唐》音乐会中的文化寻根与创新

当国家大剧院的穹顶灯光渐暗,一曲《周溯》的旋律如时光之河般缓缓流淌,香港中乐团用音乐将观众带回了三千年前的周代。2025年6月15日晚,这场以”周·秦·汉·唐”为主题的民乐盛宴在北京奏响,不仅是一次音乐的演出,更是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文化对话。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阎惠昌说:”我们不是简单复制古代音乐,而是通过现代视角重新诠释传统,让千年文化在当下焕发新生。”这场音乐会恰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多彩光谱。

音乐会以《周溯》开篇,这部作品将《诗经》的文本意象与儒家思想转化为听觉语言。编钟的悠远、古琴的清雅、笙的明亮交织成一幅周代哲思的精神图景。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这一中国音乐的核心基因,却又通过现代配器手法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当乐团奏响这段音乐时,观众仿佛能看见周代的士人立于庙堂之上,手持竹简,吟诵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句。这种将古代文本”音乐化”的尝试,正是香港中乐团文化创新的重要路径——不是简单地复制古乐,而是寻找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审美的连接点。

彭修文的幻想曲《秦·兵马俑》将音乐会带入秦代的雄浑世界。这部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至今听来仍令人震撼。作曲家以西方交响思维重构中国民乐,战鼓的节奏如同士兵的脚步,笛子的旋律仿佛戍边士卒的思乡之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中乐团在演绎这首经典时,并未拘泥于原作,而是加入了新的声部处理和动态对比,使作品焕发出新的光彩。这种既尊重原作精神又大胆创新的演绎方式,体现了乐团”植根传统,锐意创新”的艺术理念。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观众席间爆发的掌声不仅是对作品的赞赏,更是对秦代那段金戈铁马历史的集体共鸣。

吴大江改编的《胡笳十八拍》将音乐会带入汉代的文化语境。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的演唱如泣如诉,古琴的幽怨与战鼓的悲壮形成强烈对比。这部作品的特殊价值在于它展现了汉代”胡汉交融”的文化特质——蔡文姬本是中原女子,却被掳至匈奴十二年,她的《胡笳十八拍》正是这种跨文化经历的艺术结晶。香港中乐团的演绎特别强调了古琴与西洋弹拨乐器的对话,象征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这种对文化交融的敏感把握,正是身处中西文化交汇点的香港中乐团得天独厚的优势。

音乐会的高潮是赵麟创作的中乐版《度》。这部以玄奘西行为灵感的作品,创造性地将大提琴与笙这两种来自东西方的乐器并置对话。大提琴的绵长旋律象征着西域的广袤沙漠,笙的空灵音色则代表着东方的禅意智慧。作曲家没有简单地将两种乐器叠加,而是让它们在对话中相互渗透、彼此转化,最终达到一种”和而不同”的境界。这种跨文化音乐语言的探索,回应了当代世界对文明对话的迫切需求,也体现了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独特角色。

阎惠昌在演出后的访谈中透露,乐团此次内地巡演期间还将与中国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院校开展深度交流。这种”演出+教育”的模式,展现了香港中乐团作为文化使者的多重身份——他们不仅是传统音乐的表演者,更是文化创新的实践者和艺术教育的推动者。乐团多年来累计委约或改编作品超过2400首的惊人数字,印证了他们在音乐创作领域的持续投入和丰硕成果。

署理香港特区政府驻京办主任阮慧贤的评价一语中的:”香港中乐团既展现传统民乐的深厚底蕴,又巧妙融合西方音乐。”这句话道破了香港中乐团的核心竞争力——他们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却又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音乐元素。在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的今天,这种既不忘本来又吸收外来的发展路径,或许正是中国音乐乃至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最佳方式。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国家大剧院的空气中,《周·秦·汉·唐》音乐会带给观众的不仅是听觉享受,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思考。香港中乐团用音乐证明:传统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创新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在这个意义上,这场音乐会不仅是对周秦汉唐的回望,更是对中国音乐未来可能性的探索。当大幕落下,我们仿佛看见一条连接古今的音乐之路正在徐徐展开,而香港中乐团正坚定地走在这条路上。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