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歌剧成为棱镜:浙江音乐学院歌剧学院五周年艺术实验录

——解码”三棱镜狂想曲”背后的跨文化美学突围


一、舞台上的棱镜效应:三种文明的声乐碰撞

5月31日的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厅内,空气里漂浮着普朗克的冷峻、郭文景的苍凉与格什温的炽热。这场名为”三棱镜狂想曲”的演出,以罕见的勇气将法国现代主义歌剧《蒂蕾西亚的玛梅尔斯》、中国现实主义力作《骆驼祥子》与美国爵士歌剧《波吉与贝丝》并置呈现,构建起跨越三个世纪、两种意识形态的美学实验场。

国际艺术总监孙秀苇将这种编排称为”声乐炼金术”:”当巴黎的荒诞哲学遇见老北京的市井悲欢,当新奥尔良的蓝调摇摆碰撞上海弄堂的家长里短,歌剧就不再是欧洲贵族的专属玩具。”这种刻意制造的异质性在《蒂蕾西亚的玛梅尔斯》开场便展露无遗——赵一鸣以神经质的笑声拉开序幕,陈艺田饰演的叛逆女性用花腔唱段解构婚姻制度时,舞台灯光突然切换成紫色冷光,将法国超现实主义的荒诞性具象化。

而在《骆驼祥子》的段落中,这种文化转译呈现出更复杂的维度。戏剧女高音金凡雅塑造的虎妞堪称当晚最大惊喜:从《虎妞之死》中撕裂强音到游丝弱音的瞬间切换,她不仅复现了老舍笔下人物的命运轨迹,更通过声音的明暗对比揭示出传统戏曲”程式化表演”与西方歌剧”情感外化”的美学交融。许皓轩饰演的人力车夫则以京剧身段融入西洋发声法,在《车夫之歌》段落创造出令人震撼的新声腔。


二、教学实验室的五年淬炼:从技巧训练到文化自觉

这场音乐会的背后,是浙音歌剧学院五年间构建的独特培养体系。不同于传统声乐教学对技巧的单一追求,学院创造性地提出”三维成长模型”:声乐技巧(Vocal Technique)、戏剧表达(Dramatic Expression)、文化理解(Cultural Comprehension)。这种理念在《波吉与贝丝》的排演中得到完美印证——多莉雅演唱《夏日时光》时,不仅运用了布鲁斯即兴技巧,更通过肢体语言还原了非裔美国人的生存状态;郑心烨在《我的爱人已离去》中的撕裂高音,则被指导教师要求”带着中国戏曲哭腔的韵味”。

孙秀苇特别强调国际师资团队的作用:”我们邀请罗曼·克鲁莫夫等大师不是为了复制西方范式,而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在《蒂蕾西亚的玛梅尔斯》排练期间,法国导演要求演员理解普朗克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内核;而在《骆驼祥子》工作坊中,戏曲表演艺术家则指导学生掌握”当众孤独”的舞台状态。这种跨文化对话最终在《贝丝,你现在是我的女人了》二重唱中绽放——李欣怡与李子懿既保留了格什温时代的爵士韵律,又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腔音”技巧。


三、艺术狂想曲的现实投射:歌剧作为时代棱镜

音乐会最动人的时刻或许出现在终曲《啊,亲爱的自由》。当陈艺田、易浩扬与合唱团在超现实主义音乐中起舞时,舞台背景投射出从巴黎街头到北京胡同再到新奥尔良港口的影像碎片。这种视觉与听觉的多重解构,恰如其分地呼应了孙秀苇对歌剧本质的思考:”在这个碎片化时代,歌剧必须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棱镜——既反射本土文化的光芒,又折射全球美学的光谱。”

这种理念在年轻演员身上已初现端倪。饰演虎妞的金凡雅在后台透露:”我特意研究了老舍先生的创作笔记,发现他对市井人物的描写充满人道主义关怀,这与普朗克笔下的女性觉醒其实异曲同工。”而饰演波吉的刘靖涛则尝试将爵士乐即兴精神融入传统咏叹调,在《夏日时光》中创造出独特的”中国式布鲁斯”。


四、未来棱镜的折射方向:歌剧教育的范式革命

五周年成果展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宣言。浙音歌剧学院宣布将启动”全球青年歌剧实验室”计划,未来五年将邀请更多非西方国家的艺术家参与创作。孙秀苇透露,下一部委约作品将尝试融合印度拉格音乐与意大利正歌剧,”当西方的美声唱法遇见东方的微分音体系,歌剧必将迎来新的进化”。

这场音乐会的真正价值或许在于证明: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中,歌剧可以成为文化对话的最佳载体。正如终曲谢幕时大屏幕上闪现的字幕——”棱镜之所以美丽,正因为它的破碎”。当传统与创新、东方与西方、经典与实验在这方舞台上碰撞交融,中国歌剧教育的未来图景,已然在这道绚丽的光谱中若隐若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