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为证:一部话剧里的三十年医者仁心

当大幕缓缓拉开,舞台上的灯光聚焦在一面鲜红的旗帜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几个鎏金大字在光影中熠熠生辉。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又流转——从1994年到2024年,从贵州剑河到新疆喀什,一代代医学生背着药箱跋涉的身影在舞台上交织重叠。这不是普通的演出,而是一部用艺术语言书写的当代中国医疗扶贫史诗,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一、舞台上的历史长卷

《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三十周年纪念版话剧巧妙地将三个重要时间节点的故事编织在一起:1968-1972年”指点江山医疗队”扎根贵州剑河的拓荒岁月,2004年、2014年、2024年博医团在宁夏西吉、云南永平、四川北川、新疆喀什等地的持续耕耘。这种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让观众得以窥见中国医疗扶贫事业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的壮丽历程。

剧中特别令人动容的一幕是颜老师将象征使命的旗帜郑重交予年轻一代。这个仪式化的场景浓缩了三十年传承的核心——不是简单的任务交接,而是一种精神的赓续。当扮演颜老师的栾骁说出”接过这面旗帜,就是接过了责任与希望”时,台下不少观众湿润了眼眶。这面旗帜不仅是博医团的标志,更是中国医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誓言的具象化表达。

二、真实故事的戏剧转化

话剧最打动人心的力量源于其扎实的现实基础。编剧团队深入采访了数十位博医团成员和受助群众,将那些散落在三十年岁月中的感人片段精心提炼。比如”代母看病”的故事原型是一位彝族老阿妈因交通不便无法就医,博医团成员徒步数小时到她家中诊治;”故人重逢”则取材于一位受助学生在博医团帮助下完成学业后,又以医生身份回到服务地的真实经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剧中”远程医疗”场景的设计。当演员们演示如何通过便携设备为偏远地区患者进行会诊时,舞台后方的大屏幕实时显示出全国各地博医团服务点的实时画面。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既展现了医疗技术的进步,又暗示着博医团精神在新时代的延伸——从”行走”到”连接”,不变的是服务基层的初心。

三、青年演员的成长蜕变

让医学生自己演绎医者的故事,是这部话剧最独特的创意之一。公共卫生学院硕士生高一丹在饰演妇科医生”贺伦”时,特意去医院妇产科实习了一个月。”当我真正触摸到那些饱经病痛的身体,看到女患者们羞怯又期待的眼神时,我理解了贺伦这个角色的全部重量。”她在演出后哽咽着说。

基础医学院本科生艾克德·买买提江的经历更具戏剧性。去年暑假在喀什二院的社会实践中,他亲眼见证了复旦大学援疆医生如何改变当地医疗面貌。”剧中’旦羌妈’得知新技术能治愈自己时的表情,就是我在现实中看到的真实反应。”这种”戏比生活更生活”的效果,恰恰证明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谛。

四、永不落幕的精神传承

当谢幕音乐响起,演员们集体向观众鞠躬时,舞台后方的大屏幕上开始滚动播放博医团三十年来的服务数据:累计行程35万公里,服务群众12余万人次,覆盖全国23个省区市…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温暖的故事,是医者仁心的生动注脚。

据悉,这部话剧将在今年9月再次公演,面向复旦大学2025级新生。这或许暗示着某种隐喻——每一代医学生都是新的”行走者”,他们将带着前辈的旗帜,继续在祖国的大地上书写新的篇章。正如剧中那句点睛台词:”山不会记得我们的脚步,但会记住我们带来的光。”

在这个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依然严峻的时代,《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不仅是一部纪念性的文艺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轨迹;一盏明灯,照亮后来者前行的道路。当大幕落下,那些在舞台上被艺术化的故事,终将在现实中继续生长,生生不息。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