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边界:莫言眼中的人与自然、科技的三重对话

在深圳的一次专访中,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以他特有的文学视角和人文关怀,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科技这两组永恒的关系命题。这位从高密东北乡走出来的文学巨匠,在非洲草原的震撼体验中重新思考了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在书法公益的实践中见证了文化共鉴的力量;面对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则保持着清醒的警惕。莫言的思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人类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必须警惕被自己创造的工具所异化。这三重对话构成了当代文明发展的核心命题。

非洲草原给予莫言的震撼远超过一场普通的旅行体验。当他置身于未经人工雕琢的原始生态中,看到猎豹、狮子在车辆旁自如穿行时,一种深刻的认知油然而生:”我们仅仅是大自然的一个部分。”这种感悟超越了简单的环保意识,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本质问题。在深圳高楼大厦的”半自然状态”与非洲草原的”全自然状态”之间,莫言看到了人类文明的悖论——我们既依赖自然而生存,又不断试图征服和改造自然。这种辩证关系在当代变得尤为尖锐,气候变化、生态危机都在提醒我们:当人类自诩为自然的主人时,往往忘记了自己首先是自然的孩子。莫言的非洲之行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需要重新定位自己与自然关系的迫切性。

在书法公益活动中,莫言展现了另一种文明对话的可能性。从2014年偶然参与先天性心脏病救助项目开始,他和王振创立的”两块砖墨讯”公众号已经汇聚了众多作家同仁的力量,筹集善款千万余元。更令人深思的是,莫言观察到”很多作家朋友主动问起这事,因为这十几年来,作家练书法、画画蔚然成风”。这种现象揭示了艺术与慈善、传统与现代之间意想不到的融合可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当代社会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和价值——它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连接人心、传递善意的媒介。莫言特别强调”每个人都感觉到能为慈善出把力,是发自内心的高兴”,这种自发性的文化自觉正是文明传承最珍贵的动力。在全球化时代,这种基于共同人性的文化实践,或许比任何宏大的文明对话理论都更具生命力。

面对人工智能的浪潮,莫言的态度体现了他一贯的清醒与审慎。他既肯定AI”以惊人速度满足需求的’高度便利'”,又敏锐地察觉到”当人们感觉AI渐渐比人做得还好时,每个人都会对自己职业产生疑问”。这种矛盾心理正是当代人面对技术革命时的普遍心态。莫言的深刻之处在于他提出了一个根本性问题:”不管怎么说,人工智能目前还是为人服务的,受人控制的。但愿不要突破临界点,别让工具变成人的主人——那就太可怕了。”这让人想起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火种带来了文明,也可能带来灾难。人工智能正如现代社会的”火种”,它赋予人类前所未有的能力,但也潜藏着异化的风险。莫言的警示不是反对技术进步,而是呼吁保持人的主体性,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守护人之为人的本质。

将莫言的三重思考串联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文明发展图景: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需要重建与生态的和谐关系;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应当通过艺术等媒介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理解与共鉴;作为技术的使用者,则必须警惕被工具异化的危险。这三者构成了当代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任何一方的失衡都可能导致整体的危机。莫言的智慧在于他能够将文学的敏感性与思想家的深刻性结合起来,提出既具人文关怀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在这个技术加速迭代、文明冲突与融合并存的时代,莫言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照。他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进步不在于征服自然或控制技术,而在于找到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不同文明之间的平衡点。正如他在非洲草原上领悟到的——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在书法公益中见证的——文化共鉴源于共同的人性;在AI讨论中警示的——工具应当服务于人而非主宰人。这三重对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指引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当代世界中保持清醒与定力,守护文明的本质与尊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