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粽子体积增大,脾胃功能较弱的人群面临更多健康风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卞慧指出,糯米的高黏性与支链淀粉特性是主要隐患,需结合体质与食用方式综合判断。
一、糯米特性:为何加重脾胃负担?
- 物理特性影响消化
糯米在胃中膨胀系数达普通大米的2.3倍,排空时间延长,且黏性高易黏附胃壁,导致饱胀感强、胃酸分泌增多,尤其空腹食用时更易引发反酸、烧心。 - 糖油混合加剧代谢压力
肉粽、咸蛋黄粽含大量饱和脂肪与糖分,加重胃排空负担,对合并高血脂、胆囊炎、胰腺炎患者风险更高。
二、哪些人群需谨慎食用?
- 脾胃虚弱者
- 典型症状:早饱、泛酸、胃痛、消化不良;
- 风险:糯米滞留胃中易诱发炎症,加重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
- 代谢疾病患者
- 糖尿病患者:单日食用量建议≤50克,避免血糖剧烈波动;
- 高尿酸/痛风患者:禁食海鲜粽,因嘌呤含量高。
- 特殊人群
- 老年人、儿童:消化功能弱,建议少量分次食用;
- 术后恢复期患者:糯米可能诱发肠梗阻,需谨慎。
三、健康食用指南
- 优选小体积粽子
选择迷你粽(单重≤50克),减少单次摄入量,优先选少油少糖的纯糯米或杂粮粽。 - 科学搭配与食用方式
- 搭配建议:与绿叶菜、山楂水同食,促进消化;
- 食用时间:午餐后1小时最佳,避免早餐空腹或宵夜食用。
- 烹饪与储存注意
- 避免冷食:冷却后糯米淀粉老化,更难消化;
- 检查品质:选购无异味、捆扎紧实的粽子,防止变质。
四、中医调理建议
- 体质适配选择
- 虚寒体质:可选红枣、红豆粽,搭配生姜茶暖胃;
- 湿热体质:推荐绿豆、莲子粽,佐薄荷茶解腻。
- 餐后消食方法
- 摩腹散步:顺时针按摩腹部36圈,餐后散步20分钟助消化;
- 茶饮辅助:陈皮水或普洱茶缓解胀满。
总结
粽子虽是节日传统美食,但脾胃虚弱者需量力而行。通过控制食量、科学搭配及合理食用时间,可兼顾节日享受与健康。若食用后出现持续不适,应及时就医排查胃肠疾病。
注:国家卫健委建议,健康成年人每日主食中糯米类占比不超过10%,特殊人群需遵医嘱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