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让”星星的孩子”不再孤独闪耀

在中国南宁的校园里,一场温暖的教育变革正在悄然发生。4月10日,民族大道东段小学的课堂上,一名曾经无法正常说话的孤独症儿童,如今能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这一幕背后,是广西南宁探索融合教育模式的生动实践,也是中国社会对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方式的重大转变。

从”孤岛”到”大陆”:融合教育的南宁实践

孤独症儿童常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难以与外界沟通。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孤独症发病率位居儿童精神疾病首位,且呈上升趋势。如何让这些特殊孩子融入普通教育环境,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难题。

南宁市走在了全国前列。作为全国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先行先试地区,南宁已形成”普特融合、双线并行”的教育模式。民族大道东段小学自1990年起就开启了特教班与普通班随班就读相结合的道路,35年来累计帮助数百名特殊需要儿童。该校现有37名特需儿童,其中9名孤独症儿童分别在1个特教班和14个普通班学习。

“融合教育的核心是接纳、尊重、守护和发展,”该校班主任翁开媚说。学校通过播放科普视频、发放故事绘本等方式,帮助普通学生理解孤独症儿童的特点;为孤独症孩子安排”助学小伙伴”,形成互帮互助的班级氛围;举办专门仪式颁发”聘书”和喜报,增强助学小伙伴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科学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发光

融合教育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需要科学的方法和专业的支持。春暖新希望幼儿园作为南宁市首家民办融合幼儿园,探索出一套成熟的融合教育模式。入园前,特殊需要儿童会接受语言、模仿等能力测试,达标者直接进入全融合班级,未达标者先接受预备课程。

“对于能力较弱的孩子,我们会配备’影子老师’,”幼儿园融合主管梁振敏介绍。这些老师全天候陪伴,通过视觉提示等个性化方法帮助孩子适应课堂。例如,当孤独症孩子突然大吵大闹时,”影子老师”会出示一张示意安静的图片,孩子看到后就能平静下来。

南宁市还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西乡塘区爱华小学曾遇到孤独症学生影响班级成绩的情况,经上级部门核实后,决定不将该生成绩纳入班级统计,实施个别化教育评价。这种灵活的评价方式,既保障了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权利,也维护了教学公平。

双向成长:融合教育的深远意义

融合教育带来的改变远超预期。蒋璇的故事令人动容:曾经无法独立上学、经常哭闹的孩子,在一年的融合教育后交到了好朋友,放学后会骑车去朋友家玩,到了饭点知道回家。”现在看到了他今后融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希望,”家长感慨道。

更珍贵的是,普通学生也在融合教育中收获成长。民族大道东段小学的学生家长王浩曾看到五六个孩子自发手拉手送一名孤独症孩子回家。”孩子学会关爱他人,变得有责任感,比考100分更让我欣慰,”王浩说。

爱华小学校长杨生文指出,融合教育环境下,学生的同理心、社会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孤独症孩子在这里学习融入社会,普通孩子也因此认识世界的不同侧面,学会关爱他人、增强同理心,”华东师范大学特教系副教授曾凡林强调,”从这个意义而言,融合教育不只是面向特殊需要儿童,也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人人都是受益者。”

政策支持:构建融合教育生态系统

南宁市的成功实践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持。广西残联、教育厅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广西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明确提出发展孤独症学生融合教育。南宁市坚持”政府主导、特教特办”原则,已建成4个普通学校特殊教育”随班就读”示范点,落实”一人一案”的个性化安置方案。

2024年,南宁共安置6279名具备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就读,其中4057人在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占比达64.61%。南宁市残联还持续落实残疾学生教育资助工作,从学前到高等教育阶段实行全方位资助,2024年发放专项补助118.88万元,惠及1492名残疾学生。

未来展望:让融合教育照亮更多生命

随着社会认知的提升和教育理念的进步,融合教育正在中国各地生根发芽。南宁的实践证明,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专业的师资培养、优化的教学环境和紧密的家校合作,孤独症儿童完全可以在普通学校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同时促进普通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融合教育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曾凡林教授指出:”当下社会对孤独症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推广融合教育要加强对孤独症的科普宣传,加深普特双方的互相理解和包容。”这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持续努力。

在民族大道东段小学的教室里,那名曾经沉默的孤独症儿童如今自信地举手发言;在春暖新希望幼儿园的操场上,特殊需要儿童和普通孩子一起欢笑玩耍。这些温暖的画面告诉我们:当教育真正以每个孩子的独特需求为中心时,”星星的孩子”不仅能走出孤岛,还能与所有孩子一起,在同一片蓝天下绽放光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