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行器研制的宏大征程中,有无数惊险场景背后是科技工作者的默默付出。着陆冲击、应急坠撞等特殊状态,时刻考验着飞行器的安全极限与性能水平。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所长王彬文,便是这群为锻造尖端装备而不懈努力的科技工作者中的杰出代表。
王彬文,1974 年 10 月生,陕西扶风人,身兼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席技术专家、强度与结构完整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诸多要职。他长期投身于飞行器强度领域的基础技术研究、核心能力攻关以及重大型号研制,参与完成了歼—20、运—20、C919、大型水陆两栖飞机 AG600 等多型国家重大航空装备强度工程研制任务,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等众多荣誉。

锲而不舍攻克瓶颈短板
王彬文从小怀揣航空梦,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专业毕业后,又相继在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深造,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业。他毅然放弃条件优渥的工作机会,投身当时相对艰苦的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投身于歼—10 飞机等国之重器的研制攻关。
随着新世纪我国大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的启动,大飞机运营中面临的严酷冲击载荷成为亟待解决的瓶颈短板。王彬文秉持“要将国家需要、事业发展和人生追求结合起来”的信念,带领团队从基本原理着手,一路攻坚克难。他们创建计算模型、提出优化方法、研制实验装置,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构建起完整的轻质结构抗冲击技术能力体系。最终,凭借“中国强度”,助力祖国大飞机翱翔长空。
超越极限铸就大国重器
先进飞行器作为国防安全的核心保障,在高超声速飞行时面临气动加热效应等难题。王彬文团队在地面精准模拟空中严酷飞行环境进行科学评估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面对传统石英灯加热方法的局限,王彬文带领团队果断创新,提出基于石墨加热的技术思路。他们从热生成机理探察出发,历经数万次实验研究,发现石墨多参数热生成规律,创建温度、空间、时间同步控制方法,发明极端高温耐热性实验评估新技术。该技术使我国在该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新型飞行器实验取得圆满成功,有力支撑了装备创新研制。
在项目攻坚最艰难的时刻,王彬文以运动缓解压力,带领团队坚持不懈,陆续突破剧烈振动耐久性、战斗毁伤耐损性等极限强度关键技术,成功托举歼—20 等一大批“杀手锏”武器护卫祖国万里天疆。
以国际领先作为根本目标
气候环境适应性是武器装备全疆域布防、全天候作战的根本保障。长期以来,我国装备气候实验受限于自然环境验证的诸多问题,大型气候环境实验室的核心技术又被其他国家垄断。
王彬文暗下决心,带领团队从气候环境形成机理源头出发,开创气候设计理论,发明舱体建造工艺,创建环境调控方法,攻克适应评估技术。历时 15 年,建成全世界体量最大、模拟环境最多、性能指标最优的大型气候环境实验室。
2020 年实验室建设验收时,王彬文坚持用真实飞机进行全状态考核。最终实验精准复现 12 种气候环境,核心指标超越国外 20%以上,实现填补空白和国际领先的双重跨越。外国专家对 C919 辅助动力系统降扬雪适航符合性实验技术高度赞扬,充分肯定评估结论,为 C919 飞机雪天运营提供科学依据,有力支撑全球适航取证。
此外,王彬文团队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2017 年开创基于数字孪生的全机强度虚拟实验新模式;2022 年研制自主可控大型结构分析软件,解决结构分析软件卡脖子难题;2024 年结合人工智能发展新趋势研究数智强度系统工程。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凡是未来必为华章。”王彬文带领团队以归零心态奋发有为,在飞行器强度科研领域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铸就坚实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