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食癖行为背后往往折射出儿童心理与生理健康的双重警示信号。近日,一名7岁男孩因持续腹痛被送医,医生在其肠道内发现了一个由塑料玩具部件组成的巨大团块,情况十分危急。
玩具部件堵塞肠道 男孩险丧命
据了解,男孩小宇(化名)因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持续一周,在家中多次呕吐后被父母送往当地医院。经初步检查发现肠道梗阻,随后转诊至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治。
“孩子一直说肚子疼,我们以为是吃坏了东西,没想到这么严重。”小宇的母亲哽咽着告诉医生。据家长回忆,小宇从3岁起就喜欢咬塑料玩具,尤其是各种小汽车、小动物模型,家人曾多次制止,但孩子总是偷偷玩耍并啃咬。
北京儿童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李明在手术中发现,小宇的肠道内有一个直径约5厘米的硬块,由多种塑料玩具部件缠绕在一起形成,已经造成了部分肠壁缺血和炎症反应。”这种情况非常危险,如果再晚几天就医,可能导致肠穿孔甚至危及生命。”李明医生解释道。
“塑料积木综合征”:被忽视的异食癖并发症
经过紧急手术,医生成功从小宇体内取出了所有塑料玩具部件,解除了肠道梗阻。目前小宇已脱离危险,正在康复中。
李明医生指出:”虽然’塑料积木综合征’这个名称并非正式医学术语,但它描述的是一类因长期吞食不可消化异物(如塑料玩具、电池、纽扣等)而导致的严重消化道问题,这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常被家长忽视。”
北京儿童医院心理科副主任王丽提醒:”异食癖行为往往不仅仅是孩子的好奇或顽皮,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如焦虑、孤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或家庭环境问题。”
多学科协作治疗:行为干预与家庭支持并重
目前,北京儿童医院已为小宇制定了全面的康复计划,包括:
- 普外科随访,监测肠道恢复情况
- 营养科评估,补充因长期异食癖导致的营养缺失
- 心理科介入,评估是否存在情绪或行为障碍
- 家庭心理辅导,帮助家长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许多家长在发现孩子有异食癖行为时,第一反应是责备或惩罚,但这往往适得其反。”王丽副主任强调,”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冷静,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寻求专业帮助。”
专家呼吁:关注儿童心理健康
李明医生表示:”异食癖在儿童中并不罕见,但常常被忽视或误解。我们接诊过吞食头发、纸张、泥土、甚至小石子的病例,有些造成了严重后果。”
他特别提醒家长:
- 注意观察孩子的异常行为,尤其是反复吞食非食物物品
- 不要简单斥责,而应耐心询问原因
- 创造安全、支持的家庭环境,减少孩子的焦虑和压力
- 如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寻求多学科专业帮助
“小宇的遭遇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王丽副主任呼吁,”儿童心理健康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一个温暖、理解和支持的成长环境,往往比严厉的管教更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目前,小宇已出院回家,但仍需定期复查和心理辅导。他的父母表示,今后会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给予更多陪伴和理解,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