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汽车产业的今天,中国科技企业的跨界造车已不再是新闻。然而,2025年8月28日,当以扫地机器人闻名全球的追觅科技正式官宣造车,并直接将首款产品对标售价超300万欧元的布加迪Chiron时,业界依然为之震动。这不仅因为其剑指490公里/小时极速的豪言壮语,更因其背后展现的“技术复利”思维与全球化布局的战略野心。追觅的跨界绝非简单追逐风口,而是一场酝酿十二年、基于核心技术迁移能力的生态扩张,它预示着中国智造正从“性价比”向“极致性能”跃迁,从家电领域向超豪华汽车市场发起冲击。

十二年造车梦:从清华实验室到全球清洁霸主的技术积淀
追觅科技的造车计划最早可追溯至2013年。在清华大学“天空工场”实验室里,创始人俞浩写下了第一份造车计划书。这位中国最早的四旋翼飞行器开发者,彼时已敏锐意识到高速电机技术在交通工具领域的应用前景。然而,面对当时造车至少需要200亿元资金的门槛,俞浩选择了一条更为务实的路径——先在其他领域验证技术、积累资本。正如追觅在内部信中所言:“从2013年在清华天空工场写下第一份造车计划书,到如今站在全球清洁领域的顶峰,我们用了十二年等一个属于追觅的‘时代时机’。”
这十二年间,追觅以智能清洁设备为切入点,将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研究的高速电机技术转化为扫地机器人、吸尘器等产品的核心动力。20万转/分钟的超高速数字马达的研发成功,不仅打破了戴森等国际品牌在高端市场的垄断,更突破了传统电机在转速、体积与噪音之间的“不可能三角”。截至2025年5月,追觅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达6379件,其中45%为发明专利,覆盖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与人机交互等智能汽车核心领域。这种“技术复利”的积累,为其跨界造车提供了独特的可迁移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追觅的技术优势不仅限于硬件。在智能算法领域,其SLAM导航、AI视觉避障等技术已在扫地机器人中商用,这些能力可直接转化为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的基础功能,如自动泊车、车道保持等。而通过扫地机器人积累的3000万全球用户数据,更为其未来智能汽车的场景化服务提供了宝贵的训练资源。这种“硬件+软件+数据”的立体化技术储备,构成了追觅敢于对标布加迪的技术底气。
“超豪华”差异化战略:技术同构性与全球渠道的协同效应
与小米、华为等科技企业选择大众化市场切入不同,追觅直接将首款产品定位为“超豪华纯电车型”,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2027年亮相。这一看似激进的策略,实则是基于“技术同构性”的理性选择。追觅的核心技术——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及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恰好对应电动汽车的三大核心模块:电驱系统、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其20万转马达的技术积累,可直接服务于高性能电驱系统的开发,尤其是大功率、高转速电机设计与管理经验,对打造超跑级动力总成具有特殊价值。
全球化渠道资源是追觅造车的另一张王牌。经过多年布局,追觅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建立6000家线下门店,拥有3000万用户群体。这一成熟的国际营销网络,可显著降低汽车业务海外拓展的市场教育成本。据估算,渠道复用可节省约30%的海外建店费用。此外,追觅在扫地机器人领域已树立的高端品牌形象(全球平均单价超700美元),与其超豪华汽车定位形成调性协同,避免了陷入新能源行业普遍的价格战泥潭。
在产能布局上,追觅选址上海临港新片区建设工厂,紧邻特斯拉与宁德时代生产基地,规划占地面积41.44万平方米。这种产业集群效应,不仅有利于供应链整合,更能吸引高端人才集聚。据悉,追觅汽车团队已组建近千人,既包括原智能硬件业务的核心研发人员,也引入了传统整车制造领域的资深专家,形成“智能+制造”双基因驱动的组织架构。这种人才结构,既能保持技术创新的敏捷性,又能确保汽车制造的专业性与成熟度。

智能生态野心:从清洁工具到“有生命的”AI终端
追觅对汽车的定位远不止于交通工具。在其官方表述中,未来产品将是“拥有生命力和成长性的AI智能终端”,致力于结束超豪华汽车作为“冰冷机器”的时代,开启“智能交互”新纪元。这一愿景的背后,是追觅将智能家居生态向出行场景的自然延伸。
基于现有技术积累,追觅汽车可能呈现三大差异化体验:
- “家庭-出行”场景无缝衔接:车辆可与智能家居联动,用户离家时自动调整设备状态,抵达目的地前提前开启空调、灯光等;
- 语音交互个性化:通过复现用户声线特征,实现更具情感温度的语音交互;
- 持续进化能力:借助其具身智能大模型技术(已在扫地机器人中应用于物品识别),使车辆具备持续学习用户习惯的能力。
这些创新并非空中楼阁。追觅在扫地机器人中验证的物联网技术(如路径规划算法)、AI语音交互系统等,均可迁移至车载场景。其提出的“感知-理解-进化”智能生态理念,正逐步构建起跨设备的互联能力。这种生态化优势,是传统超豪华品牌难以快速复制的。
九死一生的远征:机遇背后的严峻挑战
尽管优势显著,追觅造车仍面临巨大挑战。汽车产业的长周期、重资产属性与家电行业存在本质差异。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超豪华车对安全、耐久的要求远高于家电,且品牌认知跨越难度大,商业化逻辑能否跑通仍待观察。” 具体而言,追觅需要应对三大挑战:
品牌溢价能力是首要关卡。布加迪、柯尼塞格等传统超豪华品牌历经数十年积淀,才建立起足以支撑数百万欧元定价的品牌力。作为新入局者,追觅如何让高端消费者接受一个“扫地机器人品牌”制造的超级跑车,将是一场艰巨的品牌升级战。尽管追觅在清洁电器领域已树立高端形象,但汽车尤其是超豪华汽车的品牌认知门槛要高得多。
供应链重构压力同样不容忽视。虽然中国拥有全球最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体系,但超跑级别的零部件标准远高于普通电动车。从碳纤维车身到高性能制动系统,从赛道级悬架到主动空气动力学套件,追觅需要重新建立一套符合超跑标准的上游供应链。有消息称追觅已与上汽探讨代工合作,但尚未有定论。如何在自主掌控与借力产业链之间找到平衡,考验管理层的战略智慧。
全球化运营的复杂性也不可低估。2025年以来,欧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东南亚国家纷纷提高本地化生产比例要求,这些贸易壁垒对追觅的海外战略构成直接挑战。尽管其现有国际渠道可降低部分市场开拓成本,但汽车销售所需的售后服务体系(如超跑专属的保养维修网络)仍需从零搭建。追觅在公告中坦言:“造车是工业的王冠、技术的终极战场,也是一场‘九死一生’的远征。”
中国智造的新命题:技术迁移与全局最优
追觅造车的意义,已超越一家企业的业务拓展,它代表了中国智造的一种新思维——“技术复利”驱动的跨维度创新。在内部信中,追觅明确表示:“我们不做‘从0到1’的冒险者,而是站在中国制造巨人肩上。无数中国企业已用十年血汗,铸就了全球最成熟的电动车供应链与技术生态。而我们要做的是一场‘全局最优’的征程:用正确的产品、正确的战略、正确的节奏,把中国智造推向世界高端市场。”
这种“全局最优”思维,体现在三个层面:
- 技术层面:将家电领域验证的核心技术迁移至汽车,降低研发试错成本;
- 产业链层面:依托中国成熟的新能源汽车生态,聚焦自身最具优势的环节;
- 市场层面:利用既有全球化渠道实现高效渗透,避免从零开拓。
在新能源智能化汽车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今天,追觅的跨界尝试,为中国品牌突破高端市场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其成功与否,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命运,更将检验中国智造能否在超豪华领域实现从“性价比”到“技术溢价”的价值跨越。正如追觅所言:“中国品牌,不仅可以高端,更能成为全球消费者热爱的符号。”
2027年,当追觅首款超跑亮相之时,我们或将看到一个不同于传统范式的豪华品牌——它诞生于扫地机器人的技术积淀,成长于中国供应链的沃土,淬炼于全球市场的竞争。这场始于十二年前清华实验室的造车梦,正在书写中国科技企业“技术复利”的最佳注脚。在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中,追觅的跨界豪赌,或许正是中国智造迈向高端化的一个关键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