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艺术共舞:数字文旅开启“天工开物”新时代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文旅产业的格局。2025年8月22日,由沄影主办、新华网承办的“天工开物·数字艺术暨‘沄影’数字文旅专题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标志着中国文旅产业正式迈入“科技+艺术”双擎驱动的新纪元。这场发布会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展示,更是一场关于未来文旅体验的想象力盛宴。

科技为笔,艺术为墨:描绘文旅新图景

发布会的核心理念“科技为笔、艺术为墨”,精准概括了数字文旅的本质——科技是工具,艺术是灵魂。二者的结合,不仅为文旅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更打破了传统文旅的边界,创造出虚实交融的全新体验。现场展示的“沄影”数字文旅专业服务平台,通过AR交互、区块链确权、数字艺术品拍卖等创新应用场景,展现了科技如何赋能文化遗产的活化、艺术表达的升级以及文旅体验的重构。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恒远宏大”“妙笔生华”“筑梦神州”“风之相貌”“天光沄影”五大主题演绎单元。这些单元不仅从技术层面展示了数字文旅的可能性,更从文化层面探索了科技如何与传统艺术对话。例如,艺术家李恒的重彩山水画作品,将现代工程元素如桥梁、高铁、城市天际线融入传统山水画中,再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动态表达,既延续了传统审美,又突破了静态艺术的局限。这种“古今对话”的艺术形式,正是数字文旅的核心魅力之一。

从校园到研学:数字艺术的普及与深化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到科技与艺术融合的魅力,主办方还启动了“天工开物艺术作品AR数字艺术进校园”和“天工开物艺术作品文化和旅游专题研学”两大项目。前者通过AR技术将艺术作品转化为沉浸式体验,走进全国50所高校,让青年学子在虚实交融中感受“大国工程”背后的艺术世界;后者则通过实地探访超级工程(如港珠澳大桥、高铁枢纽)与古城非遗技艺,结合李恒的艺术作品,打造“艺术+工程+文化”的深度研学体验。

这两大项目的意义不仅在于普及数字艺术,更在于构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通过科技手段,艺术不再局限于画廊或博物馆,而是成为可互动、可体验的活态文化。研学项目则进一步打破了“旅行”与“学习”的界限,让游客在行走中感受文化的厚度,在艺术中理解工程的伟大。

政企学研协同:共建数字文旅生态

发布会的另一大亮点是“政企合作对接环节”,旨在为地方政府、科技企业、高校搭建资源互联平台。数字文旅的发展离不开多方协作: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与场景落地,企业贡献技术创新,高校输出人才与研究成果。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模式,正是中国数字文旅能够快速发展的关键。

会上提出的“发现美丽中国·数字文旅战略合作”平台,标志着中国文旅产业正从单点突破走向生态共建。通过开放协作,各方可以共享数字化红利,避免重复投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例如,区块链技术可以用于文旅IP的确权与交易,AR/VR技术可以赋能景区沉浸式体验,而大数据分析则能帮助文旅机构精准把握游客需求。

未来展望:数字文旅的无限可能

数字文旅的潜力远不止于此。随着5G、AI、元宇宙等技术的成熟,未来的文旅体验将更加个性化、智能化。例如,游客可以通过AI导游获得定制化的讲解服务,通过元宇宙技术“穿越”到历史场景中,甚至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提前预览旅行目的地。

此外,数字文旅还有助于解决传统文旅的痛点。比如,通过虚拟排队系统缓解景区拥堵,通过数字票务减少黄牛现象,通过环保技术降低文旅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字文旅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

“天工开物·数字艺术暨‘沄影’数字文旅专题发布会”是一次关于未来的宣言。它告诉我们,文旅产业不再只是“看山看水”,而是可以通过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实现文化的深度体验与创新表达。从李恒的数字山水画,到AR进校园,再到政企学研的生态共建,中国数字文旅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天工开物”新篇章。

在这个科技与艺术共舞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旅新体验的参与者与创造者。无论是青年学子、旅行爱好者,还是文化产业从业者,都能在数字文旅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