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以”旅居”为笔 绘就”乡愁”新卷

在云南西北部的苍山洱海之间,一座城市正以独特的姿态重新定义”旅行”——这里不是匆匆打卡的景点集合,而是让人放下疲惫、融入日常的”第二故乡”;这里的风景不只是山水画卷,更是流动的生活诗章;这里的”旅游”,最终指向”生活方式的迁徙”。近年来,大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云南旅游这块金字招牌”的殷切嘱托,紧扣《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要求,以”旅居大理·品味乡愁”为核心品牌,用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景、宿、村、业、服”融合发展的旅居之路,让”到大理不是旅游,而是去过另外一种生活”从理念变为可触可感的现实。

一、景区为基:山水为幕,文化作魂,串起旅居”诗画长卷”

大理的旅居底色,始于自然的馈赠,更成于文化的沉淀。

站在苍山十九峰的观景台远眺,云浪翻涌处,36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如珍珠般散落——洱海的波光映着古城的飞檐,沙溪古镇的青石板路蜿蜒至茶马古道的尽头,剑川沙溪古镇的白族民居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喜洲坝子的万亩稻田随季风泛起金浪……这些被岁月精心雕琢的风景,不仅是大理的”颜值担当”,更是旅居生活的天然剧场。

若说自然景观是大自然的”鸿篇巨制”,那么历史与人文则是大理的”灵魂注脚”。清晨的大理古城,扎染坊里的蓝靛香气还未散去,人民路的咖啡馆已飘出现磨拿铁的醇香;巍山古城的拱辰楼前,老艺人们正用扎染布制作传统服饰,街角的饵丝摊前,阿婆用白族话喊着”热乎的!”;沙溪古镇的先锋书局里,游客与本地居民共坐暖炉旁,翻一本旧书,听店主讲马帮往来的老故事……在这里,历史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市井烟火里的呼吸。

二、民宿为媒:小筑藏情,规范赋能,打造旅居”心灵归处”

如果说景区是大理的”面子”,那么民宿便是旅居生活的”里子”。

在大理,民宿早已超越”住宿”的单一功能,成为旅居者与在地文化对话的媒介。从洱海边上的玻璃房民宿到苍山脚下的白族庭院,从沙溪古镇的夯土老宅到凤羽古村的艺术空间,这里的民宿风格各异却共守”美”的内核——有的用老木梁搭建出岁月温度,有的借落地窗框住苍山雪与洱海月,有的将扎染布、甲马版画等非遗元素融入装饰细节。据统计,大理民宿客栈总量超2万家,直接从业人员超10万人,规模与品质均居全国前列。

为让”小而美”的民宿真正成为旅居”景观房”,大理近年来下足”绣花功夫”:出台《大理州民宿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建筑风貌、生态保护、服务质量等20余项标准;开展”星级民宿”评定,将”在地文化体验””主客共享空间”纳入考核指标;建立数字化监管平台,游客通过”一部手机游云南”即可查询民宿资质、预订房源、反馈问题,实现”指尖上的安心”。如今,一家有故事的民宿,往往能成为旅居者的”第二客厅”——房东会带你去挖野生菌、教做白族三道茶,邻居阿孃会送来自家种的玫瑰酱,这种”家人般的温暖”,正是大理民宿最动人的竞争力。

三、乡村为根:模式创新,联农带农,培育旅居”活态样本”

大理的旅居实践,始终扎根乡村沃土。那些藏在青山绿水间的村庄,正以差异化的”打开方式”,书写着”旅居+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在中和村,”艺术乡建”让一个普通白族村落变身”中国文艺旅居第一村”。曾经,这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老房子因无人居住逐渐破败;如今,1000余名”新大理人”(画家、设计师、音乐人、手工艺人)在此扎根,将闲置农房改造成艺术工作室、画廊、咖啡馆,村道两旁的墙面上布满涂鸦,老戏台变成了露天音乐会场地。村民们不仅通过出租房屋获得租金,还能在艺术工坊学习扎染、陶艺,将手工艺品卖给游客。”以前种玉米一年赚不到2万,现在开民宿、卖手作,年收入翻了三倍!”村民李大姐笑着说。

在光明村,”云上村庄”的故事同样精彩。这个位于苍山西坡的小山村,因千年核桃林、山泉古树和2000余亩高原草甸成为”网红”。村里成立旅游合作社,村民以土地、房屋入股,共同开发徒步路线、星空营地、核桃主题工坊;游客不仅能体验挖核桃、打酥油茶,还能跟着白族阿爷学做传统木工。”我们不搞大拆大建,就是要让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村支书张大哥介绍,去年光明村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真正实现了”景美、民富、产业兴”。

类似的”旅居示范村”在大理不胜枚举:凤羽古镇的”阳光旅居”主打慢生活,村民将老房子改造成”阳光书房”;凤阳邑的”古道旅居”依托茶马古道遗迹,开发出马帮主题体验游;银桥镇的”稻田旅居”让游客跟着农民插秧、收割,体验”汗滴禾下土”的农耕之乐……这些村庄用”一村一品”的模式,证明旅居不是对乡村的”消费”,而是对乡土文化的”激活”。

四、业态为翼:多元共生,体验升级,激活旅居”全新生机”

在大理,旅居的边界正在被不断打破——它不仅是”住在某地”,更是”参与某种生活”。

从”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的浪漫仪式感,到”四季户外运动之城”的活力释放;从”大理爱上生活”的日常美学,到”全域旅居度假之地”的品质追求,这里的文旅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生长:

  • 时尚旅拍:在龙龛码头的日出里、在喜洲稻田的田埂上、在沙溪古镇的巷弄间,专业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游客与大理的”专属故事”,年服务量超50万人次;
  • 节庆赛会:三月街民族节的白族赛马、巍山火把节的彝家打歌、双廊的洱海国际诗歌节,让旅居者在参与中感受多元文化交融;
  • 康养旅居:依托滇西医疗中心的优质资源,大理推出”温泉疗愈””森林瑜伽””中医药膳”等特色项目,吸引银发族、亚健康人群长期驻留;
  • 研学交流:从白族扎染非遗工坊到苍山地质公园科普基地,从周城村的传统建筑研习到挖色镇的海洋生物观察,每年超10万学生、学者在此开展研学;
  • 目的地婚礼:在洱海边举办草坪婚礼、在沙溪古镇的教堂许下誓言、在凤羽古镇的稻田里拍摄婚纱照,大理已成为国内热门的”婚礼旅居目的地”。

这些业态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围绕”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正如一位长期旅居大理的作家所说:”在这里,你可以早上在菜市场买新鲜的菌子,中午跟着白族阿姨学做酸辣鱼,下午去咖啡馆写小说,晚上在星空下参加篝火晚会——这不是旅游,是生活本身。”

五、服务为本:数字赋能,全链保障,筑牢旅居”安心基石”

旅居的质量,最终取决于服务的温度。大理以”游客满意”为目标,构建起覆盖”吃住行游购娱”的全要素保障体系,让”旅居”真正成为”无忧之居”。

在数字化服务方面,大理建成全省首个州市级智慧旅游监管平台,整合”一部手机游云南””大理文旅大数据中心”等系统,实现景区客流监测、民宿预订、投诉处理、应急救援”一网通办”。游客若遇到出租车拒载、商家欺诈等问题,只需在平台上提交线索,相关部门会在30分钟内响应;若想了解实时路况、景区预约情况,打开手机就能获取精准信息。

在公共服务方面,大理的医养资源堪称”旅居者的健康管家”:滇西医疗中心集三级医院、康复机构、体检中心于一体,提供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多家高端康养社区配备温泉理疗、中医养生、慢病管理等服务,吸引退休专家、企业高管长期旅居;基层卫生院与三甲医院建立”远程诊疗”机制,即使在偏远乡村,也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

在细节服务方面,大理更显用心:古城里的”旅居服务站”提供免费地图、急救包、语言翻译;乡村民宿的主人们会提前询问游客的饮食禁忌,准备”定制化”餐食;环洱海公路旁设置多个”旅居共享厨房”,游客可借用厨具、购买本地食材,体验”自己做饭”的乐趣……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让旅居者从”过客”变成”家人”。

六、生态为脉:守护洱海,绿色发展,厚植旅居”永续底色”

所有的发展,最终都要回归到”人”的需求与”自然”的平衡。大理深知,良好的生态是旅居的”生命线”,更是”乡愁”的核心载体。

近年来,大理以”洱海保护”为总牵引,打出生态治理”组合拳”:建立覆盖洱海流域的”天空地水”一体化监测体系,200余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控pH值、溶解氧等30余项指标;实施”洱海生态廊道”建设,拆除沿湖违规建筑100余万平方米,恢复湿地3万余亩;推广”绿色民宿”认证,鼓励民宿使用太阳能、雨污分流等环保技术;开展”全民护湖”行动,组织志愿者清理湖面垃圾、宣传环保知识……

这些努力,让洱海的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以上,湖面重现”苍山雪落洱海蓝”的绝美景象。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生态保护意识已融入每个大理人的生活:村民自发组建”护湖队”,游客主动参与”垃圾换礼品”活动,民宿经营者将”环保”作为招徕顾客的金字招牌……正如一位环保志愿者所说:”我们守护的不只是一片湖,更是无数人心中’诗与远方’的模样。”

旅居大理,是选择一种与世界温柔相处的方式

从”景点旅游”到”旅居生活”,大理的蜕变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转型,更是对”旅游本质”的重新诠释——旅行不是”征服远方”,而是”遇见另一种可能”。在这里,时间慢得刚好,风景美得自然,人情暖得踏实,连呼吸都带着岁月的香气。

当越来越多的旅居者说”在大理,我不想走”,当”旅居大理·品味乡愁”成为全国旅居目的地的代表性IP,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品牌的崛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流行——它告诉人们:最好的旅行,是找到一个地方,让它成为你生命中”第二个故乡”。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