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沟油到航空燃料:中国SAF产业如何助力航空业脱碳?

一、航空业的碳中和难题

飞机划过天际,留下一道优美的弧线,也留下一次碳足迹。民航业约99%的碳排放来自航油消耗,而传统航空煤油(Jet A-1)的燃烧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航空业占全球人为碳排放的2.5%,尽管比例不算最高,但去碳化任务依然艰巨。

国际民航组织(ICAO)设定了2050年航空业净零碳排放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之一,就是可持续航空燃料(SAF)。SAF在全生命周期可减少80%的碳排放,且无需对现有飞机和发动机进行重大改造,成为航空业脱碳的核心解决方案。

二、SAF的三大优势:减排、兼容、灵活

SAF(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并非单一燃料,而是多种可持续替代燃料的统称,包括:

  1. 废弃油脂转化燃料(如地沟油、餐饮废油)
  2. 农林废弃物生物燃料(如秸秆、木屑)
  3. 合成燃料(绿氢+CO₂转化)
  4. 酒精制航空燃料(如乙醇转化)

相比传统航油,SAF具有以下优势:
减排能力强:全生命周期可减少80%的CO₂排放。
兼容现有飞机:无需改装发动机或飞机结构,可直接混合使用。
原料来源多样:可从废油、农林废弃物、绿氢等可持续资源中提取。

三、中国SAF产业的独特优势

尽管SAF在全球仍处于早期阶段,但中国在原料、技术和政策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1. 原料丰富:从地沟油到农林废弃物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餐饮市场之一,每年产生大量废弃油脂(如地沟油),这些“废油”经过加氢处理可转化为航空燃料。此外,中国拥有丰富的农林废弃物(秸秆、木屑)和城市有机垃圾,为SAF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可利用的SAF原料年可获得量将支撑高达1200万吨的潜在产能,远超欧美国家。

2. 绿色能源支持:风电、光伏、绿氢助力低成本生产

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电力成本比国际平均水平低20%-30%。同时,绿氢产业快速发展,为SAF合成提供清洁氢源,进一步降低碳排放。

3. 技术领先:生物质转化、费托合成等技术成熟

中国在生物质转化、煤化工、甲醇制燃料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并拥有广泛的产业配套能力。科研机构和高校正推动SAF技术突破,特别是在油脂加氢、醇制燃料、气化+费托合成等路径上形成中国特色解决方案。

4. 政策推动:试点扩大,未来或强制掺混

2024年9月,中国启动SAF应用试点,国航、东航、南航等航司在北京大兴、成都双流等机场的航班加注1% SAF混合燃料。2025年3月,试点范围扩大,所有国内航班常态化加注1% SAF

虽然中国尚未强制要求SAF掺混比例,但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国民航“十四五”绿色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SAF消费量力争达2万吨,累计达5万吨(占国内航油消费的千分之二)。未来,随着欧盟SAF强制令(2025年2%、2030年6%)的影响,中国也可能跟进类似政策。

四、SAF的挑战:成本高、产能低、认知不足

尽管前景广阔,SAF仍面临三大挑战:

  1. 成本高昂:SAF价格是传统航油的5倍左右,影响航空公司使用意愿。
  2. 产能不足:2024年全球SAF仅占商业航空燃料的0.3%,远低于预期。
  3. 市场认知有限:公众和部分航司对SAF的减排效果和安全性仍存疑虑。

五、未来展望:SAF如何加速航空业脱碳?

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推动,SAF的成本有望逐步下降。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SAF可满足航空业**65%**的减排需求。中国凭借原料、技术和政策优势,有望成为全球SAF的重要供应国。

未来已来,从地沟油到航空燃料,中国正在书写绿色航空的新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