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博贯通”成高招新趋势:多所名校试水贯通式培养 高分考生迎来新选择——中国教育在线2025高招观察

随着高考临近,一场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十余所顶尖高校近日密集发布招生新政,”本博贯通”培养模式成为今年高招最亮眼的关键词。这一创新模式不仅缩短了传统本硕博分段式培养的周期(从10年压缩至8年左右),更通过资源整合与个性化培养,为拔尖创新人才开辟了一条”直通车”通道。

多校官宣:从实验班到全员覆盖

今年的高招新政中,”本博贯通”的覆盖范围呈现两大趋势:

  1. 特色项目精准选拔:如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领军计划”(3+2+3模式)、上海交大”钱学森班”(4+4模式)等,针对数学、工程等基础学科,通过高考专项计划或入学后二次遴选,选拔最具学术潜力的学生。
  2. 全员贯通大胆尝试:中国科学院大学宣布2025级本科生全部纳入贯通培养体系,学生可自主选择3+X或4+X的弹性学制;新建高校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更提出”本硕博贯通培养不超过100人”的精英化培养目标,引发社会关注。

北京理工大学则推出”双轨制”:既有面向人工智能领域的”智能班”本硕博贯通项目,也有培养周期7年的”卓越班”博士项目,体现出学科差异化的培养思路。

政策驱动下的培养革命

“本博贯通”并非新鲜事物,但其规模化推广与政策导向密不可分。2020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硕博贯通培养,而高校的实践已从最初的”实验班”探索走向体系化建设:

  • 课程体系重构:打破分段培养的重复课程,如武汉大学”雷军班”允许学生入学即选择导师,前置科研训练;
  • 资源倾斜配置:采用小班教学(多数班级≤20人),配备院士级导师,并联动头部企业(如深圳大学AI学院与腾讯共建实验室);
  • 动态退出机制:多数项目设置学业预警与分流通道,避免”一刀切”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医学类8年制本博贯通(如北大医学部基础医学专业)作为传统优势项目,其”科研+临床”双轨培养模式仍被保留,凸显学科差异化的改革逻辑。

考生选择需权衡:机遇与挑战并存

对于高分考生而言,”本博贯通”意味着:
效率优势:节省1-2年学习时间,更早进入科研领域;
资源独享:享受顶尖师资、国际交流及产业实践机会(如国科大与德国马普所的合作);
强度挑战:压缩周期带来更高课程密度,部分项目要求提前确定研究方向;
路径锁定:多数不允许中途转专业(如清华丘成桐计划),需谨慎评估兴趣持久性。

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应结合自身特质选择:”适合逻辑性强、对学术研究有长期热情的学生,尤其是基础学科或前沿科技领域。若对职业规划尚不明确,传统分段培养可能更具灵活性。”

未来展望:从”试验田”到主流模式?

随着更多高校加入(包括香港浸会大学的”4+1″”3+1+X”等多样化方案),”本博贯通”正逐步突破理工科边界,向人文社科领域延伸。但其规模化推广仍面临挑战:如何平衡个性化培养与标准化评估?如何避免成为”变相保研”?这些问题的答案或将决定这一模式能否真正重塑中国高等教育生态。

报考提醒:2025年采用”本博贯通”的高校多位于”双一流”建设序列,招生计划普遍偏少(如福耀科技大学仅招100人)。考生需密切关注各校招生简章中的选拔标准与培养细则,早做准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