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问引深思: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回信写”作客”引热议,专家详解汉语规范演变

2025年5月23日,一则关于”作客”与”做客”用法的讨论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事件的起因是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厅长陈广胜在回复一名五年级小学生指正非遗馆介绍错误的信件中,使用了”作客”一词,被部分网友质疑为错别字,应为”做客”。这一事件不仅关乎一个词汇的正确使用,更折射出当代汉语规范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一封小学生来信引发的连锁反应

事情始于4月22日,浙江安吉县安城小学五年级学生金陈乐在父亲鼓励下,给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厅长陈广胜写信,指出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参观时发现戏曲介绍区”武旦风摆柳,窑旦手又腰”的介绍存在错误,应为”手叉腰”。陈广胜厅长对此高度重视,于4月26日亲笔写信回复,感谢小朋友指出错误,并告知省非遗馆已更正相关信息,同时邀请金陈乐和父亲”再来省非遗馆作客”。

5月13日,当地媒体报道了这一暖心互动,众多网友为小朋友的细心观察和厅长的诚恳态度点赞。然而,随着报道广泛传播,有眼尖的网友发现厅长回信中使用了”作客”一词,认为在邀请别人到家中或特定场所访问的语境下,应该使用”做客”而非”作客”。这一质疑迅速在网络上发酵,使原本温馨的互动演变成一场关于汉语用法的公共讨论。

权威词典的”矛盾”解释

面对网友的质疑,陈广胜厅长没有简单回应,而是在个人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近2000字的文章,详细探讨了”作客”与”做客”的用法区别及其历史演变。他首先查阅了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其中明确区分了两个词:

  • 【作客】寄居在别处:~他乡
  • 【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到亲戚家~

按照这一解释,厅长邀请小朋友”作客”确实不符合规范用法。然而,陈厅长进一步研究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他查阅了不同年代、多个版本的权威词典,发现对于这两个词的注释存在明显差异:

  1. 商务印书馆《新华词典》1980年版只收”作客”词条,释义为”旅居在外或到亲友家拜访”;
  2. 2001修订版仍然没有”做客”词条,对”作客”的释义扩展为”旅居在外或到亲友家访问并作亲友家的客人”;
  3.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4版)则明确将”作客”分为两种词义:①到亲友家拜访;②寄居异地,同时说明”做客”与”作客”①同义。

更令人深思的是,《新华词典》作为收录词条最精、最权威的词典,只收”作客”而略去”做客”;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作客”作为异形词的首选词。这表明学界对《现代汉语词典》将”作客”与”做客”拆分的做法存在较大分歧。

汉语规范中的”异形词”现象

陈厅长在文章中指出,类似”作客”与”做客”这样的”异形词”现象在汉语中并不罕见。他举例说,《现代汉语词典》把”致词”与”致辞”作为等同的词条,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则以”致辞”为规范词,《异形词规范手册》则将”致词”作为规范词。这种权威词典之间的不一致,给普通使用者带来了困扰。

他进一步提到,汉语规范化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可能导致”本不是差错的差错”。例如:

  • 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原本读”xiá”,现在统一改为”xié”;
  • 韩愈《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的”石”字,原先读”dàn”(容量单位),现在读”shí”(石头)。

这些规范调整虽然在推广普通话、统一读音方面有其必要性,但也引发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此类规范,不知是否在字源、学理上高度严谨,尤其在文脉传承方面是否作了全面系统的考量?”陈厅长在文中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专家视角:语言规范与使用的平衡

针对这一事件,记者采访了多位语言学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明表示:”‘作客’与’做客’的确存在历史演变过程。在古代汉语中,’作客’更为常用,既可以指寄居他乡,也可以指访问他人。现代汉语为了区分这两种不同含义,才逐渐将’做客’作为访问他人的专用词。但在实际使用中,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作客’仍然广泛使用,且含义可以根据上下文灵活理解。”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王芳指出:”语言是活的,一直在发展变化。词典的修订往往滞后于语言的实际使用。’作客’在邀请他人来访的语境中使用,并非完全错误,尤其是在文学性较强的表达中。语言规范应该有一定的弹性,不能过于僵化。”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教授张华认为:”汉语规范化工作非常重要,有助于提高交流效率,减少误解。但规范化不等于消灭多样性,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词汇,其多义性和多用法应该得到尊重。在正式公文中,我们建议使用更规范的’做客’;在文学创作或非正式场合,’作客’的使用也无可厚非。”

教育启示:如何看待语言规范

这一事件也给中小学语文教育带来了启示。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陈晓表示:”我们鼓励学生像金陈乐小朋友一样,具备发现问题和质疑权威的勇气。同时,我们也要教育学生理解语言是发展的,规范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会教授学生最通用的规范用法,但也会引导学生了解语言的历史演变和多样性。”

杭州市某小学语文教师刘芳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我会在课堂上引入类似’作客’与’做客’的讨论,让学生明白规范用法的重要性,同时也尊重语言的历史和多样性。比如,我会告诉学生,在写正式作文时使用’做客’更合适,但在朗读古诗或文学作品时遇到’作客’也不必大惊小怪。”

公众参与:语言规范的未来

这场关于”作客”与”做客”的讨论,实际上反映了公众对语言规范的关注与参与。在社交媒体时代,普通网民也能就专业问题发表意见,与专家学者形成良性互动。这种公众参与对于语言的发展与规范具有积极意义。

陈广胜厅长在文章最后表示:”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争辩对错,而是希望通过这个例子,引发大家对汉语规范与发展的思考。语言是活的文化,既需要规范,也需要包容;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发展。感谢金陈乐小朋友的细心观察,也感谢每一位参与讨论的网友,你们的关注让汉语更加丰富多彩。”

结语

“作客”还是”做客”?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汉语规范与发展的契机。在语言演变的长河中,每一个词汇的使用都承载着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传承。或许,我们不必过于纠结于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应该以更开放的心态看待语言的多样性,在规范与灵活之间找到平衡,让汉语这门古老而年轻的语言继续焕发生机。

正如陈广胜厅长所言:”语言之美,在于其丰富;文化之韵,在于其传承。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美好。”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