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时代需求,简化手续流程的初心是好的,但户口簿并不是结婚这件事的决定性因素。这一事件让当代年轻人对婚姻保持更为审慎的态度,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全国通办”背后的社会变迁
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实施,其中婚姻登记实现”全国通办”、结婚登记不再需要提供户口簿等新规定引发社会热议。近几天,第一批不用户口簿领证的年轻人已经在社交媒体晒出了新的领证流程,但更加便利的领证方式,却引发了年轻人的集体”警觉”,评论区流传最多的一句话是:”宽进严出是陷阱”。
宽进,指的是领证变得更加容易,以前领证需要户口簿,现在可以绕过从父母那里拿户口簿这步,”私定终身”更容易;严出,对应的是20XX年X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规定,30天的离婚冷静期。
从实际操作上讲,现在结婚只需要身份证,而离婚需要申请—受理—冷静期—审查—登记五个步骤,结婚和离婚本身确实更加”宽进严出”了。但是不是”陷阱”,可能需要从更多的角度来看待。
婚姻登记全国通办:跨越千里的便利
中国的流动人口数量近十几年增速惊人。根据国家统计局20XX年发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人户分离人口4.9亿,这个数字比20XX年高出了88%。在4.9亿流动人口中,跨省流动人口就超过了1亿。也就是说,想要结婚,首先要回到户籍地,拿到户口簿,到当地民政局领证,再返回工作的地区,来回折腾至少两天,而且民政局周末休息,这就导致领证往往和请假挂钩。
当然这并不是老家的民政局故意想折腾人,而是以前条件不允许。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婚姻登记信息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必须要在户籍地办理才能有效避免重婚风险。即使这样依然难堵漏洞,此前就出现过一男子在20XX年到20XX年领了三本结婚证的新闻。从20XX年起,婚姻登记信息的联网工作逐步推进,到20XX年实现全国联网,今年才能实现无论身在何处,只需身份证就能无风险领证。
实操问题解决之后,面临的是观念问题。过去想拿到户口簿领证结婚,户主(父母)同意是绕不开的一步,但身份证领证之后,理论上即使不经过父母同意也可以结婚,这也是此次新政质疑声最大的来源。年轻人对结婚用户口簿的执着,还是令人意外的,被上一代冠上叛逆之名的年轻人,在结婚面前意外地做了一回”想听父母话的孩子”。
从”偷户口簿”到”自主选择”:一代人的婚恋观转变
在全国各地的法院信息里,年轻人为了结婚与父母对簿公堂的故事随处可见。比如20XX年,江西上犹县的一位女性把父亲告上法院,原因是结婚前父亲向相恋四年的男友索要10万元彩礼,男友支付了6万元彩礼,剩余的4万元却因经济困难未能兑现,父亲因此拒绝将户口簿交给女儿,最终女儿通过起诉的方式要回了户口簿。
一个反常识的现象是,不但父母要为子女的婚姻大事把关,子女在影响父母婚姻上也不遑多让。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80%的丧偶老人有再婚愿望,但其中真正进行婚姻登记的不足一成。其中子女的反对意见就是重要原因,通过藏匿父母社保卡、户口簿阻碍父母再婚的事情也并不少见。
如果说父母干涉子女婚姻是为了让他们”过得更好”,那么子女干涉父母婚姻,不少是出于财产或者面子的考量。
从恐惧自由到理性选择:当代青年的婚恋态度
如果说中国人实现婚姻自由,其实才不到100年。1950年起,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了包办强迫,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可以想象新法律推行遇到的震动和对抗,当时为了普法,还拍了不少电影,比如《儿女亲事》(1950)《妈妈要我出嫁》(1956)。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自由恋爱都是奢侈品,故事里歌颂冲破桎梏的恋爱,年轻人也更向往自由的爱情。而75年过去,人们对婚恋的态度已经从歌颂自由,变成了恐惧自由。当下年轻人虽然更加开放,但在面对婚姻问题时往往趋向于保守。
比如在某社交平台,虽然大家经常讨论不断变换的”crush”,但到了婚姻问题,却经常发帖让大家帮自己”云相亲”,比较经典的例子就是列举出自己和对方的条件、或者几位”候选者”ABC的条件表格,让大家帮自己拿主意。《20XX-20XX年中国男女婚恋观报告》显示,在能接受闪婚的群体中,占比最大的其实是70后,90后同意闪婚的比例反而最小。90后对爱情是更谨慎的,而00后在谨慎的基础上更加现实,相亲跟学历同样内卷。《20XX-20XX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中,00后相亲的平均年龄只有20岁,比90后早了整整四岁。
年轻一代在结婚这件事上的理性程度,实际上已经远高于父母一代。”不需要户口簿”只能作为一个减少繁琐手续的措施,但这不意味着不通知双方父母,毕竟在这个”不想留下二本吻痕”的年代,家庭结构到个人学历都是不能忽略的。
从户口簿到婚姻教育:我们需要讨论什么
今年两会,有政协委员提议将结婚年龄改到18岁。但如果真的下降到这个年龄,那高中抓早恋的老师遇到18岁的高三生,就”无法可依”了。
谈论结婚之前,除了户口簿,还有很多值得谈论的话题,比如缺席的情感教育。关于当代年轻人社会生物钟的吐槽由来已久:十七八岁严禁早恋,甚至大学时期也是如此,但一毕业就被催婚,中间没有关于正确对待情感、认识婚恋的指引,全凭个人摸索。
性教育更是如此。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XX》的数据显示,20XX年全国出生人口总数为902万,但人工流产数量竟然达到了967.2万,其中25岁以下的女性数量就占了一半。比起催婚、催生,合理的性教育才是当务之急。
结婚之前谈钱的部分,除了彩礼,需要关注的还有个人征信。20XX年,全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还信贷总额达到1239.64亿元,这个数字在20XX年只有88.04亿,同比翻了十几倍。彩礼可能是几十万,但可能对方已经欠了几百万。在当下,干净的个人征信可以说是最好的”彩礼”了。
除了做婚前体检、拉对方征信,当代年轻人需要”排雷”的地方还有太多,比如要不要签婚前协议、孩子跟谁姓、是不是妈宝、婚前30问、MBTI是什么……可谓事无巨细,需要耐心磨合。等把这些阻碍先扫清,再和父母谈也不迟。
至于广为流传的”宽进严出是陷阱”一说,恐怕没有一个诈骗会事先把”宽进严出”的规则提前告诉受骗者。事先知晓离婚有冷静期,对”宽进严出”感到恐惧,可能说明你还没有做好结婚的准备,正是这样的”预防针”,让年轻人在结婚之前就知道,离婚并不是一件随意的事情。
结语
婚姻制度的改革只是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从户口簿到全国通办,从父母之命到个人选择,从恐惧自由到理性决策,年轻人对待婚姻的态度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背后,是社会观念的进步和个人意识的觉醒。未来的婚恋市场,需要的不仅是政策的调整,更是情感教育、性教育和财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以及全社会对多元化婚恋观的包容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