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未知探索,点燃更多”从0到1″的创新火种

科技红毯焕新颜,智能伙伴共前行

每年的上海科技节开幕式总让人充满期待,而今年的亮点尤为独特——人形机器人首次作为嘉宾,与科学家们共同踏上象征荣耀的科学红毯。昨日上午,20XX年上海科技节在浦东新区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启幕,35位杰出科技工作者与青少年科创先锋亮相红毯,通过全媒体直播成为申城市民热议的焦点。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走上红毯的还有来自上海智擎公司的XR-3仿生机器人和上海云启公司研发的灵犀M1机器人。XR-3高1.8米,具备高度拟人化的表情系统;灵犀M1则以其轻巧灵活的设计吸引眼球。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智能伙伴时代”正悄然来临。

“看到这些机器人就像看到了未来的自己。”一位观展的小学生兴奋地说。智擎公司CEO李明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公众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温度,同时也展示上海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实力。”

青少年提问点亮科学之光

在会展中心的中央展区,来自全市500多所中小学的”科学好问题”展示区成为最受欢迎的打卡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能否用微生物修复海洋塑料污染?””脑机接口能否帮助盲人’看见’世界?””暗物质是否可能是高维空间的投影?”这些问题不仅展现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更折射出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这些’天问杯’征集的问题中,有30%涉及基础科学领域,这非常令人欣喜。”上海市科协主席陈芳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创新的第一步。”

在展区一角,一群中学生正在调试自己设计的”智能水质监测无人机”。带队老师表示:”我们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再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这种从’提问-探索-解决’的全过程,正是科学思维的培养路径。”

科技红毯演绎未来图景

今年科技节的红毯环节首次引入”数字孪生”技术,每位嘉宾都有一个虚拟形象与之对应。当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走过红毯时,大屏幕上同步出现了他的数字分身,两者动作一致,仿佛跨越了虚实界限。

“这种技术不仅增强了仪式感,更寓意着现实与未来的交融。”活动主办方介绍,红毯两侧的屏幕实时展示着嘉宾的研究成果与科学贡献,让公众在欣赏仪式的同时,也能了解科学家们的工作。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红毯尽头设置了一个巨大的”知识树”装置。每位嘉宾走过时,都会有一片代表其研究领域的”叶子”亮起,最终汇聚成一棵枝繁叶茂的知识之树,象征着科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创新展览激发思维火花

作为科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启航未来——上海科技节创新展”昨日同步开展。展览以”问题导向创新”为主题,特别设置了”青少年创想空间”,展示来自全市中小学生的创意作品。

“如果能发明一种药丸,让人瞬间学会一门语言该多好!””为什么我们不能像植物一样直接利用太阳能?”这些看似天真的想法背后,是孩子们对世界的独特观察与思考。

“在科技创新链上,中国科研人员总体上更擅长’10-100’的阶段,而在’0-1’的原创阶段有所欠缺。”评审专家、复旦大学教授张伟表示,”培养青少年的提问能力至关重要,很多科学突破都始于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展览现场,主办方还设置了”问题工坊”,邀请科学家与青少年面对面交流,解答他们的疑惑,激发更多创新思维。一位参与活动的初中生说:”与科学家对话让我明白,提出好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我以后要更加勇敢地提问。”

科技人文交融,传承创新精神

今年的科技节不仅展示了前沿科技成果,更注重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在”科学家精神展”展区,观众可以通过全息影像技术”走进”科学家的实验室,了解他们的科研历程与心路故事。

“我们培养科学家,不仅要看重他们的科研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在视频致辞中表示,”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务实,同时要有服务社会的情怀。”

科技节期间,还举办了多场科学家与青少年的对话活动。”我希望年轻人保持好奇心,敢于挑战权威,不畏失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与中学生交流时说,”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每一个’为什么’都可能引领我们走向新的发现。”

正如上海市副市长在开幕式上所言:”科技节不仅是展示科技成果的平台,更是播种科学精神、点燃创新火种的盛会。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今天的’好问题’能变成明天的’大突破’,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