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星链”(Starlink)卫星频繁提前坠落,引发了全球对太空环境安全的担忧。一项最新研究揭示,这一现象与太阳活动加剧存在直接关联,为人类理解太空环境动态变化提供了关键线索。

卫星坠落数量激增:从2颗到316颗的惊人增长
美国航天局戈达德航天中心与马里兰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天文学与太空科学前沿》期刊发表论文指出,2020年至2024年间,共有1190颗卫星从极低地球轨道(VLEO)坠落,其中583颗为”星链”卫星。数据显示,”星链”卫星的坠落数量呈现显著上升趋势:2020年仅2颗坠落,2021年增至78颗,而到2024年,这一数字飙升至316颗。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卫星的”两行式轨道数据(TLE)”发现,这一趋势与太阳活动周期高度吻合。2020年至2024年正值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的上升和高峰阶段,太阳黑子数量增加、耀斑爆发频繁,导致地球高层大气环境发生剧烈变化。
太阳活动如何”吹落”卫星?
太阳活动增强会引发地磁暴,使地球热层(距地表约80-600公里的大气层)温度升高并膨胀。这一过程导致高层大气密度增加,进而增大低轨卫星所受的空气阻力。
“星链”等低轨卫星通常运行在距地表约280-550公里的轨道上,其设计寿命约为5年。然而,当太阳活动加剧时,大气阻力显著增强,卫星轨道衰减速度加快,最终提前坠入大气层烧毁。研究指出,在强烈地磁暴期间,卫星从280公里高度坠落的时间比平静期缩短10至12天。
太空垃圾风险加剧:碰撞概率上升
除了卫星寿命缩短,太阳活动加剧还可能增加低轨卫星之间的碰撞风险。”星链”计划已发射超过5000颗卫星,未来还将部署更多。高层大气密度增加可能导致卫星轨道预测误差增大,进而提高卫星间碰撞的概率。一旦发生碰撞,将产生大量太空碎片,进一步威胁其他航天器的安全。
未来挑战:如何应对太阳活动周期性影响?
研究团队呼吁,随着低轨卫星数量激增,必须加强太阳和地磁活动的监测与预测。目前,太阳活动第25周期预计将在2025年达到峰值,未来几年”星链”卫星的坠落风险可能进一步上升。
可能的应对措施包括:
- 优化卫星设计:提高卫星的抗大气阻力能力,延长其在太阳活动高峰期的运行寿命。
- 加强轨道管理:利用更精确的轨道预测模型,避免卫星因阻力增加而失控。
- 太空碎片清理技术:发展主动清除太空碎片的技术,减少碰撞风险。
“星链”卫星坠落事件揭示了太阳活动与人类太空活动之间的复杂关联。随着太阳活动周期进入高峰期,人类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太空环境变化,以确保卫星安全运行,同时减少太空垃圾对地球轨道的长期影响。这一研究不仅关乎”星链”的未来,也为全球低轨卫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