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海银滩,敦煌有自己的地中海

听说过鸣沙落月,不知道有没有见过”沙海生潮”。

深秋初冬时节,这里朔风劲吹,细沙流动,露出月牙泉底沉沙积石,蓝天的倒影在水面摇曳,被誉为”大漠里的眼眸”。

春夏之交,湖水充盈,沙滩绵延,牧草丰茂。

四月草色新绿,五月野花织锦。

从候鸟迁徙的歇脚地转变为野骆驼赖以生存的西北最大季节湿地,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四时更替安家,吟唱着大西北的生命赞歌。

如果地中海是蓝白相间的浪漫象征,那么月牙泉·鸣沙山脚下的这片绿洲湿地就是西域的世外桃源。

每次踏足春夏之际的这片绿洲,总会让人忘记敦煌是一个极度干旱的地方。

沙丘连绵,却在此奇迹般地围出一方碧水蓝天,水草丰美,野花点缀。

退水后形成的浅滩湿地,与湖泊交相辉映,构成了沙水共生的奇特景观。

水岸边芦苇摇曳,天鹅起舞,野鸭嬉戏,成为众多候鸟的家园。

与候鸟共舞的,还有那些被当地人称为”沙舟”的传统木船——它们是月牙泉区域农耕与渔猎文明结合的特殊产物。

尤其在鸣沙山南麓的湿地中,可见到这些独特的小船,只在敦煌的绿洲水系中才能找寻得到。

沙漠气候干燥,船身需轻便防水,以芦苇和红柳编织船体,再涂上特殊的动物油脂来防潮防裂,展现了沙漠民族非凡的智慧。

这种船仅需几根木桩和简单的编织技艺就可成形,虽然外形粗犷,却极其实用,历经千年而未被现代技术完全取代,在农耕渔猎中仍旧发挥着重要作用。

小船与风铃、栈道、骆驼一起,构成了敦煌特有的湿地图景。

粗犷的质感,简约的线条赋予它自然原始的美感,如沙中生长的植物,既顽强又柔韧。

现在正值候鸟迁徙时节,可以静静地观赏成群结队的鸟儿在湿地间翱翔,将这一幕永远定格在镜头里,这只有沙漠绿洲才会出现的奇景。

从敦煌市区租一辆四轮驱动车或环保电动越野车前往比较方便。

车程约四十分钟,导航定位到”月牙泉湿地保护区”,而不是”鸣沙山月牙泉景区”,这样可以避开拥挤人群,真正的月牙泉湿地是免费对外开放的。

如果想要体验沙漠生活,可先在城市中心租一套传统服饰,做好妆扮。

入住敦煌山庄有免费的沙漠体验服装和工具租借,不仅能在百年历史的驿站建筑群中体验大漠驼队风情,还可以身着传统服饰在沙漠绿洲间感受古丝绸之路上旅人的心境。

探索湿地大约需要两三个小时,下午回来在客栈的木柴火炉前休息,喝一杯甘肃特有的三泡台茶,配上驴肉黄面和杏皮水,敦煌的衣食住行才算是全方位体验过了。

五月的敦煌,风沙未至,白昼渐长,身心与绿洲相拥,触感在温暖的阳光下变得生动而真实。

在沙漠绿洲上不用匆忙赶路,不用在拥挤中找寻方向,世界安静地躺在眼前,躺下就是安眠,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更惬意的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