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张明辉:预计未来十年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风险上升

5月20日,由新浪科技主办的2025新浪科技前沿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众多国内外院士、顶尖科学家以及科技产业界精英汇聚一堂,展开了一场关于科技与未来的深度对话,共同探索前沿科技发展的无限可能。

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为全球观众带来了一场为期一天的知识盛宴。在下午的线上直播环节,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张明辉教授发表了题为《未来气候:更热、更涝、更极端?》的精彩演讲。

张明辉教授首先回顾了近几年的全球极端气候事件。自2024年初以来,全球气候异常现象频发。2024年冬季,北美地区遭遇了罕见暴风雪,多个城市交通陷入瘫痪;南半球澳大利亚则经历了持续高温,部分地区的温度甚至突破了50℃。进入2024年春季,我国南方多地出现强降雨天气,引发洪涝灾害,而北方部分地区则持续干旱,农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2024年夏季,欧洲遭受了致命热浪袭击,多个国家的气温创下历史新高,导致森林火灾频发,空气质量恶化。与此同时,印度次大陆也陷入了酷热之中,部分地区气温超过50℃,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而在2024年秋季,台风“海燕”袭击了东南亚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不仅如此,回顾过去几年,极端气候事件愈发频繁和强烈。2021年,西欧遭遇罕见洪涝灾害,德国、比利时等国受灾严重,大量房屋被冲毁,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2022年,巴基斯坦遭遇特大洪灾,全国约三分之一国土被淹,数百万人流离失所。2023年,北美和欧洲遭遇极端高温和干旱,美国西部多个州发生森林大火,加拿大则经历了严重的热穹事件,气温飙升,造成多人死亡。

张明辉表示,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严峻,根据科学研究和模型预测,未来10年全球平均气温大概率将继续上升。极端气候事件的频数和强度也将发生变化,高温、暴雨、干旱、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增加,强度也会增强。

对于公众而言,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将更加显著。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将进一步减小,人体对温度变化的适应难度增大,舒适程度明显下降。四季的时长也将发生改变,夏季将持续延长,冬季则逐渐缩短,季节转换更加突然。同时,局地强对流天气引发的灾害风险将大幅增加,如暴雨引发的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以及强风、龙卷风等极端天气对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的破坏。因此,公众需要加强防范意识,提高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

以下为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清华大学从事气候变化研究的张明辉。随着季节的更迭,我们越来越感受到气候的变化,大家都在关心未来的气候走势,比如未来夏天会不会更热,冬天会不会出现更多极端情况?

接下来,让我们回顾一下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些显著特点。自2024年以来,全球气候异常现象不断涌现。

2024年冬季,北美地区遭受了罕见暴风雪袭击。加拿大和美国的多个城市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交通陷入瘫痪,学校停课,商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在一些地区,积雪深度达到了数米,人们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应对极端天气。

与此同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却经历着持续高温。部分地区的气温连续多日超过50℃,打破了历史纪录。高温导致澳大利亚的森林火灾频发,大片森林被烧毁,空气质量急剧恶化,对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进入2024年春季,我国南方多地出现强降雨天气。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区的降雨量远远超过了历史同期水平,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许多城市内涝严重,街道变成了河流,房屋被淹,农田被毁,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

而北方部分地区则持续干旱,降水稀少。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农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的情况。

2024年夏季,欧洲成为了热浪的“重灾区”。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气温创下历史新高。在法国巴黎,气温一度超过45℃,街道上的行人寥寥无几,人们纷纷躲进空调房避暑。高温导致欧洲的森林火灾频发,希腊、土耳其等国的森林大火肆虐,浓烟滚滚,火势难以控制。许多村庄和城镇被大火吞噬,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与此同时,印度次大陆也陷入了酷热之中。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区的气温超过50℃,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高温导致中暑和热射病病例激增,医院人满为患。农作物也因高温而枯萎,粮食减产严重。

2024年秋季,台风“海燕”袭击了东南亚地区。菲律宾、越南等国家的沿海地区遭受了狂风暴雨的袭击,大量房屋被摧毁,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村庄被海水淹没,居民被迫转移。台风还引发了洪水、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给当地的救援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

回顾过去几年,极端气候事件愈发频繁和强烈。2021年,西欧遭遇罕见洪涝灾害,德国、比利时等国受灾严重。洪水淹没了城市的大街小巷,许多房屋被冲毁,桥梁和道路也被毁坏。大量居民被迫撤离家园,生活和财产受到了巨大损失。

2022年,巴基斯坦遭遇特大洪灾,全国约三分之一国土被淹。洪水淹没了农田、村庄和城市,数百万人流离失所。洪灾还引发了疾病的传播,给当地居民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2023年,北美和欧洲遭遇极端高温和干旱。美国西部多个州发生森林大火,大火熊熊燃烧,浓烟弥漫,遮天蔽日。加拿大则经历了严重的热穹事件,气温飙升,打破了历史纪录。高温导致多人死亡,医院人满为患,医疗资源紧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变化的形势日益严峻。全球变暖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现实。按照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和主流科学家的研究,预计未来全球的气温至少在未来10年之内还会持续升高。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升温会更明显,同时冬季的升温速度要比夏天更快。极端最高和最低温度的事件也会发生显著变化。极端最高气温出现的频率会越来越高,而极端最低气温发生的频率虽然会减少,但一旦出现,其强度会更大。

这就会导致最低气温的升温速度比最高气温更快,也就是温度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小。我们人体对温度变化的感受就会变得更加明显,舒适程度也会变差。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夏季的持续时间会延长,而春季、秋季和冬季则会相应缩短。我们可能会感觉到入夏和入冬的时间变得特别突然,季节的转换不再那么平稳。

概括起来,未来气候变化大概有以下4个特点。第一,全球的平均气温在未来10年之内大概率仍会持续升高。夏天的高温热浪和冬季的极寒天气发生的频数和强度也会出现变化,夏天高温热浪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会增加,而极寒天气发生的频数会减少,但强度会增加。

对于公众来说,我们往往更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未来,我们感受到忽冷忽热的情况会增多。也就是说,在夏天极热的时候出现相对比较凉爽的天气的概率会增加,同样在冬季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冬季和夏季气温出现“过山车”现象的概率会增加。

第三个特点是整个四季的长度会出现变化,夏季在变长,冬季在变短,我们感觉到入夏和入冬来得特别突然。这不仅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习惯,还会对农业、能源等各个领域产生影响。

第四个特点就是局地的强对流天气引起的灾害发生的频率也会有所增加,这也是跟我们局地温度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气候的变化,大气环流也会发生调整,局地的气象条件更加不稳定,强对流天气更容易形成和发展,从而增加了灾害发生的风险。

所以,我们要加强防范意识,提高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提高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好,我们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再见。

除本篇外,新浪科技还将通过多种方式全方位呈现嘉宾们关于前沿科技发展的洞见和思考。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2025新浪科技前沿论坛专题报道。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