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镇江,空气中弥漫着初夏的芬芳。当来自江苏各地的少数民族舞者们在舞台上翩然起舞时,他们不仅是在展示精湛的舞技,更是在编织一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锦绣。5月27日至29日,江苏省第五届”红石榴杯”少数民族舞蹈展演在这里举行,这场持续三天的艺术盛宴,如同一场跨越山海的民族文化对话,让观众见证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实践。

“红石榴杯”已从一个地方性的专业舞蹈展演,蜕变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实践平台。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它始终坚守着一个核心使命:以舞蹈艺术为媒介,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今年的展演共收到江苏13个设区市报送的78部作品,经过严格评审,最终有16部优秀作品登上舞台。这些作品犹如16颗璀璨的红石榴籽,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绽放出绚丽的文化光芒。
在展演现场,记者看到《我们走在阳光下》《心中的一抹红》等7部作品荣获优秀节目奖。这些作品或展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或反映新时代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每一支舞蹈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作品巧妙地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编舞技法相结合,既保留了民族文化的原真性,又赋予其时代活力。正如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会长武翠英所言:”‘红石榴杯’以舞蹈艺术为载体,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在这场文化盛宴中,我们看到了江苏作为文化大省的包容与创新。来自不同民族的舞者们打破地域界限,在同一个舞台上共同演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藏族的豪迈、维吾尔族的热情、朝鲜族的典雅、蒙古族的奔放……各种民族风格在这里和谐共生,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这种文化交融不是简单的形式拼凑,而是基于对彼此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尊重,在艺术创作中实现的精神共鸣。
展演中涌现的优秀编创作品同样令人瞩目。《我心中的河》《纳吉纳鲁》等5部作品获评优秀编创奖,它们展现了编导们对民族文化的创新诠释。一位获奖编导在采访中表示:”我们不仅要传承民族文化,更要让它与当代生活产生对话。”这种创作理念正是”红石榴杯”所倡导的——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通过舞蹈这一无国界的语言,各民族的文化记忆得以跨越时空,与当代观众产生情感连接。
更令人欣喜的是,展演还评选出了《羲和》《心声》等26部优秀表演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高超的舞蹈技艺,更传递出舞者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自豪。在后台采访时,一位年轻的少数民族舞者动情地说:”每次跳起家乡的舞蹈,都能感受到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被唤醒。”这种文化自觉正是”红石榴杯”最宝贵的收获——它激发了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热情。
从更深层次看,”红石榴杯”的成功举办体现了江苏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创新实践。通过艺术这一柔性方式,它成功地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增进了解、深化友谊。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浸润,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正如一位文化学者评价的:”‘红石榴杯’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民族交往模式,在审美体验中实现了心灵的沟通。”
当最后一支舞蹈的余韵散去,这场文化对话却留下了深远的思考。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如何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对话?”红石榴杯”给出了江苏答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搭建交流平台,以艺术创新推动文化传承,以情感共鸣促进心灵契合。这或许就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正确打开方式——让文化成为联结各民族的纽带,让艺术成为沟通心灵的桥梁。
红石榴花开处,民族团结情更深。江苏省”红石榴杯”少数民族舞蹈展演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实践。它告诉我们: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个民族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时,我们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文化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