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戏剧种子在校园生根:一场关于美育的生动实践

当聚光灯亮起,舞台上的孩子们用稚嫩却真挚的表演诠释着《AI智能伙伴成长记》中的人机对话,台下观众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是2025年”话剧回家”中小学话剧进校园汇报展演上令人动容的一幕。这场在山东滨州举办的展演活动,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美育实践的生动缩影。从2018年首创”话剧普及教育示范区”到如今硕果累累,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用七年时间证明:当戏剧的种子在校园生根,收获的不仅是舞台上的精彩瞬间,更是一代青少年审美能力、创造力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话剧回家”项目堪称中国美育创新的典范。自2018年与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合作以来,该项目已开展师资培训284期,排演学生剧目73个,惠及师生达1.5万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系统性美育工程的构建: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到学生实践平台的搭建,从剧目创作的指导到演出活动的组织,形成了完整的教育生态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在2024年入选”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标志着其模式得到了国家级认可。这种认可不仅源于参与人次的规模,更在于其创新性地将专业戏剧教育资源引入基础教育领域,打破了艺术教育与学科教育之间的壁垒。

本届校园话剧艺术节的剧目选择颇具深意,展现了美育的多元价值。《珍贵的教科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课本剧让经典文学焕发新生,学生在表演中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老鼠嫁女》以童趣视角传承民间文化;《木兰从军》《草船借箭》通过历史人物传递民族精神;原创科幻剧《AI,爱》《AI智能伙伴成长记》则直面科技时代的伦理思考。这种剧目编排体现了美育的三大维度:文化传承、艺术创造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当孩子们在舞台上演绎《网络迷雾》探讨社交媒体影响时,他们不仅在表演,更在进行一场关于数字时代人际关系的深度思考。这种将现实议题戏剧化的教育方式,远比传统说教更能触动青少年心灵。

项目成功的背后是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法论。从年初确立”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目标开始,开发区就通过专题会议构建了清晰的工作机制:剧本创作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演员海选覆盖不同年级和特长,社团培训采用分层教学法。特别值得借鉴的是邀请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专家进行专业指导的做法——这既保证了艺术水准,又避免了学校美育的”业余化”倾向。在《AI智能伙伴成长记》的排演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仅教授表演技巧,还引导学生思考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实现了艺术教育与STEAM教育的有机融合。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思路,正是应对未来挑战所需要的教育创新。

美育的深层价值在于塑造完整的人格。”话剧回家”项目最令人欣喜的成果,是看到原本害羞内向的学生在舞台上绽放自信光芒,是观察到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理解了不同人生境遇,是感受到校园里因戏剧而洋溢的创造活力。当《烽火卢沟》的表演结束时,孩子们眼含热泪的场景告诉我们:真正的美育能够唤醒共情能力,培养历史责任感。而《北镇记忆》等乡土题材剧目的成功,则证明了美育可以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这些无形的收获,远比一张演出证书更有价值。

站在新的起点上,”话剧回家”项目启示我们:美育不应是学科教育的附属品,而应成为基础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滨州的经验表明,当教育者以开放心态拥抱戏剧等艺术形式时,就能创造出令人惊喜的教育效果。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美育的形式会更加多元,但其本质不会改变——那就是通过审美体验培养完整的人性。正如一位参与项目的教师所说:”我们不是在培养演员,而是在培养能够感受美、创造美、传播美的未来公民。”这或许就是”话剧回家”最深刻的启示:让艺术的种子在校园生根发芽,终将让整个社会收获更加丰盈的精神果实。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