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粽香里的千年回响:当戏曲遇见端午的岭南叙事

锣鼓声声,龙舟竞渡,粽叶飘香。当这些端午元素与戏曲艺术相遇,便在岭南水乡东莞市道滘镇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文化交响。《角儿来了》端午特辑”戏韵端阳”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将传统戏曲与地方民俗完美融合,让观众在粽香四溢的水乡风情中,触摸到了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文化脉搏。

道滘镇,这个被东江水滋养的岭南小镇,本身就是一部活态的文化典籍。这里不仅有历史悠久的粤剧曲艺传统,更保存着龙舟竞渡、特色婚俗、道滘裹蒸粽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角儿来了》摄制组走进这片土地时,他们选择的不仅是一个录制场地,更是一个承载着中华文化基因的文化空间。节目组以”戏曲+非遗+民俗”的独特视角,将道滘镇打造成了一个立体的文化展示平台——这里的每一条水巷都可能藏着一段戏曲故事,每一片粽叶都可能系着一段文化记忆。

节目精心设计的多个板块犹如一串精美的文化项链:”端午趣谈”以轻松对话的形式揭开传统节日的文化密码;”粽香情长”让戏曲名家亲手体验裹蒸粽的制作,在指尖的触感中感受饮食文化的温度;”香囊寄愿”通过制作中草药香包,将中医药文化与端午习俗巧妙结合;”龙舟竞渡”则让戏曲演员放下身段,与当地居民一起挥桨竞渡,在汗水中体会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些环节不是简单的文化拼贴,而是通过身体实践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在当下。

名家们的跨界体验尤为令人印象深刻。京剧名家宋小川与黄梅戏名家何云在包粽子时的笨拙与认真,粤曲名家梁玉嵘制作香囊时的专注神情,越剧名家赵志刚划龙舟时的矫健身姿——这些画面打破了观众对戏曲演员的刻板印象,展现出艺术家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这种跨界体验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对话:当北方戏曲名家学习南方饮食技艺,当传统戏曲演员体验民间体育活动,不同文化形态在碰撞中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大戏演绎部分更是将南北戏曲精华汇聚一堂。广东粤剧《白蛇传·情》以水袖翻飞演绎缠绵爱情,越剧《屈原》用婉转唱腔展现爱国情怀,京剧、川剧、黄梅戏、潮剧、西秦戏等剧种轮番登场,形成了一场跨越地域与剧种的戏曲博览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泉州提线木偶戏《钟馗醉酒》的亮相,这种古老的非遗艺术与现代舞台的结合,不仅展示了技艺的精妙,更引发了关于传统艺术现代转化的思考。

节目对岭南水乡风情的呈现同样值得称道。镜头下的东江水面波光粼粼,两岸古建筑鳞次栉比,龙舟划过激起层层涟漪——这些画面不仅是背景,更是文化表达的有机组成部分。制作团队以”镜头为笔、文化为墨”,将道滘镇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转化为具有诗意的视觉语言,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岭南风情画中。

从更深层次看,《角儿来了》端午特辑的成功在于它把握住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不是简单的复制保存,而是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的发展。节目将戏曲艺术从舞台引入生活场景,让观众看到传统艺术如何与当代生活产生有机联系;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博物馆请到田间地头,让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生机;它将南北文化差异转化为交流互鉴的契机,构建起一个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

在这个端午节,当千万观众通过屏幕感受道滘镇的粽香与戏韵时,他们实际上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这种对话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沟通着城市与乡村,融合着南北文化差异,最终指向一个共同的文化认同——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正是因为它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创新发展的精神特质。

《角儿来了》端午特辑如同一颗文化的种子,它落在岭南水乡的沃土里,却能通过电视屏幕的传播,在无数观众心中生根发芽。当节目落幕,那些关于端午的记忆、戏曲的感动、文化的思考,将继续在人们心中流淌,成为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指引着我们继续探索中华文明的无限可能。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