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服务:让科技的温度触达每个角落

——从视障人士”刷脸”困境看数字时代的包容性发展

上海某银行网点,李女士带着视力障碍的母亲前来办理业务。当工作人员要求进行人脸识别时,母女俩犯了难——母亲完全看不见屏幕提示,也无法完成眨眼验证。工作人员表示系统没有其他验证选项,最终只能让李女士全程代办。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暴露出数字时代一个残酷的现实:技术进步的红利并未平等惠及所有人,特殊群体正被日益智能化的服务系统”边缘化”。

人脸识别技术以其高效便捷的特性,已成为金融、政务、交通等领域的标配。数据显示,我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已突破500亿元,年增长率超过20%。这项技术确实极大提升了社会运行效率,但标准化、一刀切的应用模式却将部分群体挡在了数字世界之外。视障人士、面部烧伤患者、帕金森病患者、高龄老人等群体,在需要人脸识别的场景中频频碰壁。他们面临的不仅是技术障碍,更是尊严的挑战——当社会的基本服务都需要”看脸”才能获得时,那些无法”被看见”的人何以立足?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已开始重视这一问题。《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明确规定要为特殊群体提供替代性服务,《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也强调不得将人脸识别作为唯一验证方式。这些法规体现了国家对数字包容的承诺,但法律条文转化为现实服务仍需跨越重重障碍。某地政务服务大厅虽然配备了人工窗口,但工作人员坦言:”系统要求必须刷脸,我们也没办法。”这种”法规有要求,执行打折扣”的现象,折射出数字包容从政策到实践的艰难转型。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多方协同创新。技术层面,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多模态验证系统——除了人脸识别,还应支持指纹、虹膜、声纹甚至行为特征识别。杭州某科技公司已研发出基于步态识别的身份验证系统,为行动不便者提供了新选择。服务层面,必须打破”系统至上”的思维定式,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机制。北京某银行试点”远程视频协助”服务,由工作人员指导特殊客户完成操作,既保障了安全又体现了温度。制度层面,需要建立数字包容的评估体系,将无障碍服务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考核,对拒不改进的机构实施惩戒。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重新思考技术与人的关系。技术本应服务于人,而非反过来让人适应技术。在东京,地铁站为视障者设计了触觉导向系统;在哥本哈根,政府网站提供”无障碍模式”切换功能。这些案例启示我们:真正的数字包容不是简单的”加法”——增加几个备用选项,而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将包容性设计融入技术开发的全流程。正如一位视障工程师所说:”好的技术应该像空气一样,让所有人不知不觉地受益。”

站在数字文明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交汇的历史节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思考:技术进步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如果它让一部分人获得便利的同时,却让另一部分人寸步难行,这样的进步是否值得追求?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建设数字中国,不仅要有速度和规模,更要有温度和广度。当视障者可以独立办理银行业务,当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不会因忘记密码而被拒之门外,当每一位老人都能自如使用公共服务时,我们才能说技术真正服务于了所有人。

让科技的温度触达每个角落,需要法律保障、技术创新、服务优化和文化转变的协同发力。这不仅是特殊群体的福音,更是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没有人应该被”系统”抛弃,也没有人应该因为生理差异而失去享受基本服务的权利。唯有构建真正包容的数字生态,才能让技术进步的阳光照耀社会的每个角落,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参与数字时代的美好生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