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节日套路”寒了消费者的心

又是一年中秋至,月饼市场再度迎来销售旺季。然而,与往年相似的是,”天价月饼””过度包装””虚假宣传”等问题依然如影随形。一些商家打着”传统””高端”的旗号,行”割韭菜”之实,让原本承载团圆寓意的月饼变了味。这种现象表面上是商家的营销策略,实则是诚信缺失、监管缺位的集中体现,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更侵蚀着节日文化的纯粹性。

一、节日消费乱象:从月饼到其他商品的”节日病”

中秋月饼市场的乱象只是节日消费问题的冰山一角。每逢重大节日,从粽子到元宵,从年货到礼盒,各类商品往往披上”节日限定”的外衣,价格水涨船高。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商家利用消费者节日消费心理,玩起”文字游戏”:将普通商品包装成”非遗传承””大师手作”,把基础款标榜为”限量珍藏”,甚至通过虚假宣传夸大功效。某品牌月饼去年标价388元,今年摇身一变成为”宫廷秘方”售价888元,配料表却几乎一模一样;某超市将普通鸡蛋装进”中秋特供”礼盒,价格瞬间翻倍。这些套路不仅让消费者多花冤枉钱,更消解了节日应有的温情与真诚。

节日消费乱象绝非个例,而是呈现出跨行业、常态化的特征。春节期间,”天价年夜饭””强制消费”等问题屡见报端;国庆长假,景区餐饮”宰客”、酒店”坐地起价”等现象频发。这些问题的共同点在于,商家将节日视为”捞金”良机,将消费者视为”待宰羔羊”,把商业伦理抛诸脑后。某地一家老字号餐馆今年春节将招牌菜价格上调50%,理由是”节日成本高”,却对食材来源、制作工艺避而不谈;某景区周边酒店在国庆期间将房价提高3倍,面对投诉却辩称”市场行为”。这些辩解暴露出部分商家诚信意识的淡薄和责任感的缺失。

二、乱象背后:利益驱动下的商业伦理滑坡

节日消费乱象的根源在于部分商家将短期利益置于首位,忽视了商业伦理和社会责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追求利润本无可厚非,但当这种追求走向极端,就会演变为不择手段的逐利行为。一些商家错误地认为,节日是”捞快钱”的好时机,消费者”花钱买高兴””图个吉利”,不会过于计较价格和质量。这种短视思维导致他们不惜铤而走险,通过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手段牟取暴利。某月饼厂商坦言:”平时卖不动,就指望节日冲销量,反正消费者也不会年年记得。”这种”一锤子买卖”的心态,严重损害了市场秩序和商业信誉。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监管的滞后性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的不完善。尽管相关部门每年都会发布节日消费警示,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但往往存在”运动式执法”的问题——节前严查、节后放松,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的震慑。同时,消费者维权成本高、举证难等问题依然突出,许多人在遭遇侵权后选择忍气吞声,客观上纵容了不法商家的行为。某消费者在购买”高端月饼”后发现质量问题,却因无法提供购物凭证而维权失败;某游客在景区遭遇”天价海鲜”后,因怕麻烦而放弃投诉。这些案例反映出当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存在的短板。

三、破局之道:构建节日消费健康生态

治理节日消费乱象需要多方合力,构建政府监管、平台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政府部门应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管,建立节日商品和服务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对异常波动及时干预;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节日营销行为的边界和标准,加大对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降低消费者维权门槛,探索建立”节日消费侵权黑名单”制度,让失信商家付出应有代价。某地市场监管部门今年推出的”月饼价格备案制”就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提前审核定价依据,有效遏制了不合理涨价行为。

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作为节日消费的重要渠道,应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一方面要严格审核商家资质和商品信息,杜绝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另一方面要完善售后服务和纠纷处理机制,为消费者提供便捷高效的维权途径。某电商平台今年推出的”月饼品质保障计划”,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入围商品进行质量抽检,并承诺”假一赔十”,赢得了消费者广泛好评。这种平台自治的实践值得借鉴推广。

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应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建立行业规范和自律公约,抵制不正当竞争行为。老字号企业、知名品牌更应以身作则,坚守商业道德,用品质和服务赢得市场认可。某百年老字号月饼厂商坚持传统工艺,拒绝过度包装,虽然单价不高却供不应求,成为行业标杆。这种诚信经营的理念值得所有商家学习。

作为消费者,也需要提高理性消费意识和维权能力。面对眼花缭乱的节日商品,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被华丽的包装和煽情的宣传所迷惑;学会货比三家,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和品牌;遭遇侵权时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一位消费者在发现购买的”高端月饼”存在质量问题后,通过12315平台成功维权并获得赔偿,他的经历鼓舞了更多人主动维护自身权益。

四、回归本真:让节日消费更有温度

节日消费的本质应是情感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而非单纯的物质交换。一块月饼承载的是团圆的期盼,一顿年夜饭寄托的是亲情的温暖,一次旅行饱含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这些美好的情感被过度的商业化和功利化所侵蚀,节日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我们期待看到的是,商家能够回归商业本质,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消费者;监管部门能够创新监管方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消费者能够理性消费,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只有这样,我们的节日才能既有热闹的氛围,又有真挚的情感;既充满活力,又井然有序。

中秋将至,让我们共同努力,莫让”节日套路”寒了消费者的心,还节日消费一片清朗天空,让传统佳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不仅关乎每一位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与市场经济秩序的完善。唯有各方携手,才能让节日回归其应有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让每一次消费都成为一次愉快的体验,而不是一场提心吊胆的博弈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