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菜市场里,摊主们忙碌地准备着新鲜食材;午后的写字楼中,外卖骑手穿梭于楼宇之间;夜晚的医院病房内,护工们细心照料着患者…这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人员,本应通过严格的健康检查来保障公众健康安全。然而,健康证造假现象却如同隐藏在暗处的毒瘤,侵蚀着这道本该坚固的防线。
健康证制度设立的初衷无可指摘——通过定期体检筛查传染病,确保从事食品、卫生等相关行业的人员具备基本的健康条件。我国《食品安全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规对此有明确规定,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这本该是一道守护公众健康的”防火墙”,却在现实中屡屡被突破。
健康证造假已形成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一些医疗机构与体检中心为牟利不惜铤而走险,将本该严谨的体检程序简化为”走过场”,甚至出现”给钱就办”的荒唐现象。更有甚者,部分劳务中介公然提供”代检”服务,形成从体检到办证的”一条龙”造假服务。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假健康证竟能通过扫码认证系统,成为”真的假证”,严重挑战了监管体系的公信力。
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多重问题。从从业者角度看,既有因自身健康问题无法过关而被迫造假者,也有贪图便利、心存侥幸者;从监管角度看,部分医疗机构职业道德沦丧,监管部门存在监管盲区;从制度设计看,健康证管理体系尚存漏洞,未能形成有效威慑。当健康证沦为可以买卖的”商品”,公共安全便失去了最基本的保障。
健康证造假绝非小事。它直接威胁着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每一次假证的流通都可能成为疾病传播的温床。在新冠疫情尚未远去的今天,这种威胁尤为突出。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侵蚀了社会诚信体系,让公众对食品安全产生普遍焦虑,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治理健康证造假需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首先,必须强化法律震慑力,对参与造假的医疗机构、体检中心、劳务中介等严惩不贷,提高违法成本。其次,要完善监管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健康证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让假证无处遁形。同时,应优化办证流程,降低合规成本,为从业人员提供便捷、高效的办证服务,从源头上减少造假动机。
更为关键的是,要重建行业诚信文化。健康证不仅是一张纸,更是从业者对社会的承诺。只有当每一位从业者都认识到健康证的重要性,自觉遵守规定,才能真正筑牢这道防线。监管部门、医疗机构、行业协会和广大从业者需要形成合力,共同维护健康证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健康证虽小,关乎重大。它承载着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寄托着社会对健康生活的期待。治理健康证造假,不仅是对一项制度的维护,更是对公共安全的守护。唯有让每一张健康证都经得起检验,才能让公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