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28岁的健身爱好者小李(化名)在连续三天进行高强度HIIT训练后,突然感到全身肌肉酸痛难忍,小便颜色变为深褐色,随即前往北京某三甲医院就诊。经过检查,医生发现他的肌酸激酶水平飙升至4500单位/升,超过正常值近20倍,被确诊为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经过紧急救治,小李现已脱离危险,正在康复中。
这并非个例。据北京某三甲医院肾内科主任陈明教授介绍,近期医院已接诊了十余例因运动不当导致横纹肌溶解的患者,其中不乏年轻健身爱好者和户外运动达人。”很多人认为只有专业运动员或长期不运动的人才会得这个病,其实不然,”陈教授表示,”任何年龄段、任何运动水平的人,如果运动方式不当,都有可能遭遇这种危险。”
什么是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是指各种原因导致横纹肌细胞损伤、坏死,细胞内容物(如肌红蛋白、肌酸激酶等)释放入血,进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临床综合征。严重时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为什么运动会导致横纹肌溶解?
陈明教授解释,横纹肌溶解的诱因多种多样,但在运动人群中最常见的原因是”过度运动”或”不当运动”。具体包括:
- 突然增加运动强度:平时运动量不大的人突然进行高强度训练
- 连续高强度训练:短时间内持续进行高强度运动,不给身体恢复时间
- 单一肌肉群过度使用:如长时间只做深蹲、俯卧撑等单一动作
- 高温环境下运动:出汗过多导致电解质失衡
- 不热身直接剧烈运动:肌肉未准备好就承受过大负荷
“很多人认为运动越狠效果越好,其实这是误区,”陈教授强调,”身体需要循序渐进地适应运动强度,突然的剧烈运动会对肌肉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这些人群要特别注意
虽然任何人都可能发生横纹肌溶解,但以下人群风险更高:
- 健身新手:缺乏运动基础,突然进行高强度训练
- 健身达人:长期进行高强度训练,容易忽视身体信号
- 户外运动爱好者:如马拉松跑者、登山者,易在极端环境下运动
- 服用特定药物者:如他汀类降脂药、某些抗生素等
- 有基础疾病者:如心脏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患者
如何预防横纹肌溶解?
陈明教授给出以下建议:
- 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每周运动量增加不超过10%
- 重视热身和拉伸:运动前后都要充分热身和放松
- 合理安排训练计划:给身体足够的恢复时间,避免连续高强度训练
- 注意运动环境:高温天气减少户外运动,或缩短运动时间
- 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运动中适量饮水,避免脱水
- 倾听身体信号:如出现持续肌肉酸痛、无力等症状,立即停止运动
出现这些症状,立即就医!
陈教授提醒,一旦出现以下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
- 尿液颜色异常(酱油色、茶色或可乐色)
- 持续肌肉疼痛、僵硬或无力
- 全身乏力、恶心呕吐
- 头晕、意识模糊
- 少尿或无尿
“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陈教授强调,”如果能在发病早期就医,多数患者可以完全康复,但如果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肾功能永久性损伤。”
最后,陈明教授特别提醒:”运动是为了健康,不要让不当的运动方式损害健康。记住,适度、科学、循序渐进才是正确运动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