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艺术培训机构接连闭店 学员遭遇退费难题
近日,全国多地消费者反映知名艺术培训机构”艺彩飞扬”多家分校突然闭店停课,学员面临退费无门的困境。更令人质疑的是,尽管早在2022年教育部就出台了《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管理办法》,要求艺术类培训机构将预收学费纳入第三方监管账户,但该机构仍能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直至大规模闭店事件爆发。
“艺彩飞扬”北京总部办公区如今已人去楼空,大门上仅贴着一张模糊的告示,称”因业务调整暂时停业”。记者调查发现,该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已有十余家分校相继关闭,涉及学员上千人,退费金额高达数千万元。
学员投诉:闭店前还在推销课程 复课方案变相加价
“我是去年12月报的名,当时销售说寒假有特别优惠,一次性购买24节课可以打七折。”消费者李女士向记者展示转账记录,她为7岁的孩子支付了近1.5万元学费。”没想到刚上完8节课,3月10日就收到闭店通知。”
多位学员反映,在闭店前一周,机构销售人员仍在积极推销课程。”销售说这是最后一批优惠名额,让我抓紧报名。”张先生表示,他为此又支付了1.8万元,购买了36节课。”现在这些钱都打了水漂。”
更让消费者气愤的是,部分分校在闭店后提出了所谓的”复课方案”。”他们说可以转到合作机构继续上课,但需要补交差价。”刘女士说,她的孩子原本每节课200元,现在转到新机构要350元一节,相当于变相加价。
监管形同虚设:预收资金未纳入监管账户 大额课包屡禁不止
根据教育部2022年发布的《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管理办法》,艺术类培训机构必须将预收学费的100%存入指定监管账户,且不得一次性收取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单笔收费不得超过5000元。
然而,多位受害学员表示,他们在报名时都是通过机构销售人员提供的个人账户或第三方支付平台直接付款。”收款方显示的是’艺彩飞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但具体账户信息从未公开。”王女士说,她分三次支付了共计2.3万元学费,每次都是扫码支付到不同账户。
“我们后来才知道,这些钱根本没有进入监管账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艺彩飞扬”长期采用”预付费+分期付款”模式吸引消费者,通过模糊资金流向规避监管。
值得注意的是,该机构还推出了”年度会员””VIP套餐”等大额课包,价格从1.5万元到5万元不等。”这些明显违反规定的行为,相关部门为何一直没有查处?”消费者陈先生质疑道。
监管部门回应:职责交叉导致监管真空
记者联系了多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发现对于艺术培训机构的监管存在职责不清的问题。
“艺术培训机构既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也不完全属于职业教育,监管主体较为模糊。”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工作人员表示,该机构注册的是文化公司,不属于他们直接管理范围。
而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管局则表示:”我们主要负责机构注册登记和广告宣传监管,资金监管不属于我们的职责范围。”
记者随后联系了北京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艺术培训机构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我们主要负责艺术考级和演出活动监管,资金监管需要协调教育、金融等部门共同推进。”
行业乱象背后:监管细则执行不力 退出机制缺失
事实上,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资金监管问题,相关部门近年来陆续出台多项政策。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通知》;2022年,教育部又出台《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建立专用账户、实行”一课一消”制度。
然而,业内人士指出,这些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存在诸多漏洞。”首先,监管账户的设立和监管银行的选择缺乏统一标准;其次,对于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足;最重要的是,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明表示。
“当机构出现经营困难时,没有明确的破产保护机制和学员权益保障方案,导致消费者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张明认为,当前亟需建立校外培训机构风险预警机制和学员预付款保险制度。
消费者呼吁:完善监管体系 让艺术培训回归教育本质
“我们花钱是为了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不是为了给机构老板’填窟窿’。”李女士的话道出了众多消费者的心声。多位受害家长表示,希望相关部门能够:
- 建立全国统一的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平台,实现课程购买、资金监管、退费申请全流程线上化;
- 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责,避免出现”九龙治水”的局面;
- 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机构违法成本;
-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经营异常机构及时干预;
- 探索学员预付款保险制度,降低消费者风险。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让个别不良机构的违法行为毁掉整个行业的信誉。”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专家王教授呼吁,”只有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才能让艺术培训真正回归教育本质,为孩子们提供优质的艺术教育服务。”
目前,多地受害家长已组建维权群,准备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相关部门表示,正在调查此事并研究解决方案,但具体何时能有实质性进展,尚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