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副校长”上任,能够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将法治教育全面融入学校组织管理和日常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近年来,校园安全和青少年法治意识培养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法治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法制日报报道,上海市率先探索”法治副校长”制度,目前已聘请850余名”法治副校长”,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及部分职业学校。
这一创新举措为全国中小学法治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然而,配备”法治副校长”仅是开端,如何切实发挥其职能,推动校园法治环境建设与学生法治素养提升,仍需系统性规划与落实。
教育部近期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法治教育工作已从单纯的法律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法治思维、树立法治信仰的系统工程,并提升为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正是中小学设立”法治副校长”职位的核心要义。”法治副校长”上任,能够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更有效地整合校内外法治资源,将法治教育全面融入学校组织管理和日常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法治素养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从实践来看,上海市已评选出50所”法治教育示范学校”,10家律师事务所和5所政法类高校获颁”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称号,未来将通过校际合作、校社联动和家校共育,为学生构建全方位的法治教育网络。
上海市的探索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各地不妨在实现”法治副校长”全覆盖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评价机制,再到构建多元协同平台,培养具有规则意识和法治精神的新时代青少年。
具体而言,首先要推动课程革新,法治教育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建设迫在眉睫。当前,许多学校的法治课程仍停留在”普法宣传”或”临时讲座”层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度。”法治副校长”可发挥专业优势,构建分层递进的法治课程体系。
例如,组织编写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特点的系列教材,设计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辩论赛等多样化教学形式,打造互动式法治教育课堂。同时,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估体系,定期检验教学成效。
其次,要促进法治教育实践化。结合”双减”政策带来的教育空间优化,在校园内设立”法治文化节””模拟法庭”等常态化活动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校外,推动”一校一法律顾问””一校一实践基地”制度落实,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法律服务、法治宣传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再次,需提升法治教师专业化水平。当前,许多学校的法治教育由思政课教师或班主任兼任,专业性和持续性不足。”法治副校长”可为基层法治教师搭建专业发展平台,通过定期培训、教学研讨、案例指导等方式,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此外,还应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法治教育不应局限于校园,家庭和社会同样是重要阵地。”法治副校长”可发挥桥梁作用,推动建立家长法治课堂、社区法治实践项目等,形成教育合力。
最后,要强化法治教育评价机制。将法治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引导学校和教师重视法治教育质量。同时,对”法治副校长”工作成效进行定期考核,确保制度落到实处。
校园法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法治副校长”制度的推广与深化,必将为构建平安校园、法治校园注入新动能,为培养知法、守法、护法的新时代青少年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