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深空挺进!天问三号踏上”探火”新征程

11月15日清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搭载天问三号火星探测器划破长空,直指苍穹。

逐梦红色星球,我国首次火星采样返回任务正式启航!

天问三号任务设计周期约12年,主要目标是对火星进行全方位探测、采集火星土壤样本并安全返回地球。这是继天问一号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天问二号完成小行星采样返回后,中国在深空探索领域的又一里程碑式壮举。

为何选择火星作为下一个目标? 国家航天局深空探测中心主任王立军介绍,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环境最为相似的行星,曾拥有液态水,可能存在过生命。对火星的深入探测不仅有助于揭示地球和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更为未来人类登陆火星、建立永久基地积累关键科学数据和技术经验。

“探火”之旅,技术突破至关重要。 本次任务中,天问三号将首次实现火星表面自动采样返回,这在国际上尚属少数国家掌握的尖端技术。”如果将火星采样返回比作在2亿公里外精准对接,那么难度堪比在狂风暴雨中让两颗高速飞行的子弹头完美对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刘伟形象地比喻道。

尖端装备,助力科学探索。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专家赵明介绍,天问三号探测器搭载了高分辨率激光雷达、地下探测雷达、火星表面化学分析仪等15台先进科学设备,将全方位研究火星地质结构、大气环境、水冰分布以及潜在的生命迹象。

火星采样返回,挑战前所未有。 由于火星与地球距离遥远,通信延迟达20分钟以上,探测器必须具备高度自主运行能力。”我们将采用’智能决策+地面遥控’的双重保障机制,确保探测器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够自主应对。”探测器总设计师陈刚表示。

任务周期长,风险挑战大。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周建平指出,天问三号任务将经历发射入轨、地火转移、火星捕获、火星着陆、表面探测、样本采集、火星起飞、轨道交会、返回地球等十余个关键阶段,每个环节都充满挑战。按照计划,天问三号将于2028年在火星表面着陆,开展为期一年的科学探测,并于2029年携带珍贵样本返回地球。

从环绕到巡视,从采样返回到未来载人,中国火星探测正稳步推进。 国家航天局局长张海阳表示:”天问三号任务的成功实施,将使我国在行星科学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寻找地外生命作出重要贡献。”

从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新时代,到天问二号完成小行星采样壮举,再到如今天问三号踏上火星采样返回的新征程,中国航天人正以”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和”仰望星空”的远大抱负,不断拓展人类认知边界,书写着中华民族探索宇宙的壮丽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