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将至,粽香四溢,五芳斋再次成为节令食品市场的焦点。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近年来却陷入发展瓶颈,与同属节令食品赛道的广州酒家形成鲜明对比。同样是百年品牌,同样面临季节性和区域性的双重挑战,为何五芳斋难以复制广州酒家的高歌猛进?背后的商业逻辑值得深入探究。
历史轨迹:从地方特色到全国品牌
1921年,嘉兴的街头巷尾,张锦泉支起了”五芳斋”粽子摊,以独特的配方和工艺迅速赢得口碑。14年后,千里之外的广州西关,陈星海创立了”西南酒家”,凭借正宗粤菜和精致点心奠定江湖地位。两家相隔1200公里的老字号,一个专注于江南糯米文化,一个深耕岭南饮食精髓,却在节令食品这条路上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轨迹。
五芳斋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粽子结下不解之缘,通过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控制上游原料、推进品牌年轻化等策略,成为家喻户晓的”粽子大王”。而广州酒家则依托粤菜文化,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涉足食品工业,专注于月饼制作,并通过收购”陶陶居”等老字号进一步巩固其在月饼市场的领导地位。
业绩分化:粽子依赖与月饼红利
尽管都意识到节令食品市场的天花板,两家企业却选择了不同的应对策略。五芳斋2019年启动”糯+”战略,试图多元化发展,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2018年粽子业务占营收66.28%,到2024年这一比例反而上升至70.13%。过度依赖单一品类使公司业绩极易受季节性波动影响。
相比之下,广州酒家通过”餐饮反哺食品”的独特模式,构建了更为稳健的业务结构。2023-2024年,月饼业务贡献了公司约30%的营业收入,毛利率高达52%,是餐饮业务毛利率的3.3倍,成为利润的主要来源。这种业务结构的差异在疫情期间尤为明显——当五芳斋因消费场景受限而业绩下滑时,广州酒家却能依靠餐饮业务的刚性需求保持相对稳定。
地域局限:华东依赖与广东主场
从市场分布看,两家企业的地域特征同样显著。2024年数据显示,广州酒家73.86%的收入来自广东大本营,而五芳斋64.45%的市场集中在华东地区。这种区域集中性既是优势也是风险——当本地市场需求饱和或遭遇外部冲击时,企业容易陷入增长困境。
广州酒家凭借粤菜文化的全国影响力,逐步向全国扩张;而五芳斋虽然尝试走出江浙沪,但成效有限。地域局限性使得两家企业在面对全国性竞争对手时处于不利地位,也限制了其品类拓展的空间。
餐饮突围:成败之间的战略选择
面对季节性和区域性的双重局限,两家企业都将餐饮业务视为破局关键,但结果迥异。广州酒家以经典粤菜为基础,结合现代烹饪技艺不断推陈出新,通过”陶陶居”等品牌吸引年轻客群,形成餐饮与食品业务的良性互动。2024年,其餐饮服务业务同比增长15.24%,成为整体营收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五芳斋的餐饮战略则显得较为混乱。从年货糕点到卤味礼盒,再到中式快餐门店,品类庞杂却缺乏记忆点。尽管门店数量有所恢复,但餐饮收入占比仅为5.98%,远未达到支撑主业的目标。更严重的是,”血粽子”等食品安全事件严重损害了品牌形象,动摇了消费者信任基础。
战略反思:逆向发展的现实困境
五芳斋与广州酒家的根本差距在于战略路径的选择。广州酒家从餐饮起步,依托餐厅场景自然延伸至食品业务,形成”餐饮反哺食品”的闭环;而五芳斋试图”食品先行、餐饮跟进”,这种逆向发展模式对运营能力要求极高,实际执行中困难重重。
在创新能力方面,广州酒家通过”陶陶居”等品牌持续推出创新产品,如”芝士糯米鸡”等爆款,保持市场活力;五芳斋则深陷传统快餐泥潭,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新品。当竞争对手如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等跨界进入节令食品市场时,五芳斋的防御能力明显不足。
未来之路:差异化竞争与创新突破
五芳斋要实现突围,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其商业模式。首先,应当适度降低对粽子业务的依赖,开发更多符合现代消费习惯的节令食品;其次,餐饮业务需要明确定位,打造独特的文化体验场景,而非简单作为粽子销售的渠道;最后,必须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重建消费者信任。
广州酒家的成功表明,在传统节令食品领域,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构建完整的产业链闭环、保持持续创新能力才是长久之道。五芳斋若想复制这一成功,需要摆脱路径依赖,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老字号的生存之道不仅在于坚守传统,更在于与时俱进。五芳斋的故事提醒我们,商业没有固定的成功公式,只有不断适应变化、勇于创新的企业才能基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