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管办分离改革:从10亿到23亿的营收跃迁与职业化进程的启示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自2017年实行管办分离改革以来,实现了从行政主导到市场化运作的转型,联赛营收从2013年的10亿元飙升至23亿元,成为中国体育产业改革的一个成功样本。这一变革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中国职业体育体制机制创新的一次重要实践。本文将从CBA改革的背景与动因、营收结构的变化、俱乐部经营状况改善、与NBA和中超的对比,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全面剖析CBA管办分离改革的成效与启示。

改革背景与动因:破除体制障碍的必然选择

中国职业篮球联赛在起步阶段深深植根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土壤中,篮协作为行政管理部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这种双重角色严重制约了CBA的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2013年,CBA18支球队的总投入约为6亿元,联赛总营收约10亿元,其中仅有30%来自联赛无形资产和集中招商,60%依赖俱乐部自筹资金,显示出联赛整体盈利能力不足和商业开发能力的局限。更为严峻的是,当时的商业开发权被盈方中国垄断,俱乐部在经营上缺乏自主权,例如山西队甚至无法自主决定主场选址,严重制约了俱乐部的市场化运营。

这种行政化管理模式导致了严重的利益失衡。篮协通过与盈方中国的合作每年获得3.36亿元授权费,扣除各项税费和专项基金后,每支俱乐部仅能获得约1200万元的分红,而大多数俱乐部每年亏损高达2000-3000万元。姚明曾公开指出,CBA俱乐部每年的亏损至少在千万元以上,这种”篮协盈利、俱乐部亏损”的畸形模式难以为继。2012年,CBA的营收仅为同期NBA的3%左右,商业价值开发严重不足。

管办分离已成为打破这一困局的唯一出路。2017年,CBA公司正式成立,获得了联赛2017-2027年的办赛权、商务运营权、推广权、获利权和部分监督权授权。中国篮协在CBA公司中仅保留5%的股权和10%的营收授权费,其余95%的股权由20家俱乐部平分(每家占股5%),实现了联赛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这一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联赛的治理结构,使俱乐部从被动参与者变为联赛的真正主人,为后续的商业价值提升奠定了制度基础。

营收结构的优化与商业价值的跃升

管办分离机制的建立,如同为CBA联赛安装了一台强劲的市场化引擎,推动联赛商业价值呈现几何级数增长。从2013年的10亿元到2017年后的23亿元,CBA联赛总营收实现了130%的增长,这一飞跃源于赞助体系扩容、转播权开发、授权商品销售等多渠道收入的协同增长。

赞助体系的重构是CBA商业开发最显著的突破。在管办分离前,CBA的赞助收入高度依赖盈方中国的打包销售,俱乐部自主招商空间极为有限。改革后,CBA公司构建了多层次赞助体系:中国人寿以三年10亿元的价格成为首个官方主赞助商,李宁则以五年10亿元续约装备赞助商,这两笔核心赞助每年就贡献近5.3亿元收入。与此同时,CBA的合作伙伴数量从改革前的29家精简至19家,但赞助总额反超以往,实现了”少而精”的优化。值得一提的是,CBA公司创新性地开放了球场中圈广告位,这一此前未被开发的资源被中国人寿高价购得,体现了改革后商务开发的创新思维。

联赛分红作为俱乐部收入的重要支柱,在改革后显著提升。2017-2018赛季,CBA俱乐部平均分红较上一赛季增长了70%-80%,多家俱乐部在接受采访时证实了这一跃升。以龙狮俱乐部为例,其2017-2018赛季获得的联赛经费收入达1320.75万元,同比增加747.17万元,增幅超过130%。这种增长直接源于CBA公司招商能力的增强和联赛整体价值的提升。据姚明在2017年12月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透露,当赛季CBA经营收入创下历年最高纪录。

门票收入与授权商品销售构成了CBA营收增长的”第二曲线”。随着赛制改革(如季后赛球队从8支增至10支)和比赛观赏性的提升,2017-2018赛季CBA全国累计收视人次超过10亿,创历史新高,带动了门票收入的增长。龙狮俱乐部因打入季后赛,门票收入实现显著增长;同曦俱乐部也因取得队史最佳战绩第15名,广告收入同比增加578.3万元。更令人瞩目的是授权商品的爆发式增长——2020-2021赛季CBA授权商品电商业务营收突破1000万元;到2022-2023赛季,授权商品总营收达3448万元,同比增长213%,其中球星卡、CBA游戏、球星手办等衍生品表现尤为亮眼。

CBA公司还积极探索新媒体版权开发。尽管与中超联赛相比,CBA的版权价值尚未完全释放,但已成功将北美独家转播权出售给One World Sports,开启了海外市场拓展的步伐。在国内,CBA与三家媒体转播平台签约,构建了更为立体的传播体系。这种多元化的媒体布局,为CBA未来版权价值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

俱乐部经营状况的改善与资本市场的认可

管办分离改革的红利不仅体现在联赛层面,更深刻地改变了俱乐部的生存状态和经济生态。改革前,CBA俱乐部普遍深陷亏损泥潭,依赖投资人的持续输血;改革后,虽然完全实现盈利的俱乐部仍为少数,但整体财务状况已明显改善,部分俱乐部甚至开始尝试对接资本市场,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广州龙狮和南京同曦两家俱乐部的财报数据,为我们提供了观察这一转变的窗口。龙狮篮球在2015-2016年度连续亏损,净亏损额分别为2618.30万元和2484.18万元;而在管办分离后的2017年,公司全年收入同比翻番至6814.05万元,实现净利润348.07万元,成功扭亏为盈。2018年上半年,龙狮业绩持续向好,营收达5315.64万元(同比增长135.91%),净利润2136.07万元(同比增长130.24%)。同曦篮球同样在2018年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印证了改革成效正在从联赛层面传导至俱乐部层面。

收入结构的多元化是俱乐部经营改善的关键因素。龙狮和同曦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联赛分红、冠名费、关联方广告、政府补助、门票和赞助等。以龙狮为例,其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三方面:一是联赛分红增加(2018年上半年联赛经费收入占比55.6%);二是冠名费提升——与广州证券签订的三年冠名合同每年价值不低于1880万元,远高于此前与佛山农商银行的550万元;三是地方政府扶持奖励,2016-2017赛季龙狮获得广州市体育局1300万元的职业联赛扶持奖励。这种”联赛分红+商业赞助+政府支持”的多元收入模式,使俱乐部逐步减少了对投资人输血的依赖。

资本市场对CBA俱乐部的态度转变,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改革成效。2017年9月,龙狮篮球挂牌新三板,成为”CBA第一股”;2018年2月,龙狮完成首次定增,以25元/股的价格向广州尚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行500万股,募集资金1.25亿元,公司估值达26亿元。同曦篮球和天津荣钢也相继申请挂牌新三板,标志着CBA俱乐部开始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业内人士甚至预估,CBA顶级球队的估值可达35亿元,接近NBA市值最低的鹈鹕队。这种估值跃升的背后,是投资者对CBA职业化前景和商业增长空间的乐观预期。

地方政府支持成为俱乐部运营的重要助力。龙狮俱乐部搬迁至广州后,不仅获得了更高的冠名费,还享受到了广州市体育局连续三年的扶持奖励,最高达到2021年的2100万元;同曦俱乐部也从南京市政府获得了最高900万元的补助。这种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既体现了城市对职业球队的品牌价值的认可,也为俱乐部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来源,帮助其渡过职业化转型的关键期。

与NBA和中超的比较:差异化发展路径的优势

将CBA置于国内外职业体育联赛的坐标系中观察,可以更清晰地辨识其发展路径的特质与优势。与NBA相比,CBA在营收规模和市场成熟度上仍有巨大差距;与中超相比,CBA则展现出更为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态势,这种差异化优势在管办分离改革后进一步凸显。

NBA作为全球篮球商业化的标杆,其2012-2013赛季收入达50亿美元,是同期CBA的30倍。NBA的收入结构更为均衡:全国电视转播收益、广告、门票分成、授权产品特许经营等多元渠道构成了其商业帝国的支柱。与之相比,CBA在改革前的收入高度依赖广告赞助,电视转播收入仅占3-5%。这种单一的收入结构使CBA抗风险能力较弱,也制约了其商业价值的充分释放。但值得注意的是,CBA的薪资结构相对更为理性——顶级球员年薪约为NBA平均工资的十分之一(如易建联3000万元人民币约合460万美元),而CBA平均工资130万元人民币约为NBA的百分之一。这种”高性价比”的薪资体系,使CBA避免了中超那样的薪资泡沫,为联赛的可持续发展保留了空间。

与中超联赛相比,CBA展现出明显的结构优势。2013年,中超公司营收3.7亿元,16家俱乐部总支出18.80亿元,总收入16.16亿元,整体亏损2.64亿元,仅恒大与辽宁两家俱乐部盈利。而CBA在2017年管办分离后,联赛总营收超过23亿元,俱乐部整体经营状况改善明显。截至2023年,CBA年度营收约30亿元,总工资支出约10亿元,薪资占比33%,远低于中超的畸形投入。中超俱乐部为签约外援往往支付其原工资2-3倍的高薪,中国籍顶级球员年薪达200-600万美元,是英超顶级球员的十分之一,而联赛平均收入仅为欧洲联赛的五十分之一。这种”高薪低收”的模式导致中超俱乐部普遍亏损严重,而CBA相对理性的薪资结构使其发展更为健康。

CBA在治理结构上的改革也较中超更为彻底。足协与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足协在中超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而CBA在管办分离后,CBA公司由20家俱乐部各持股5%,篮协仅保留10%的营收授权费和对重大事项的一票否决权。这种去行政化的改革,使CBA俱乐部获得了更大的话语权和经营自主权,为联赛的市场化运作创造了条件。2023年中国足坛大规模反腐扫黑,11名足协和中超公司高管被调查,反衬出CBA治理结构改革的先见之明。

CBA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也较中超更为紧密和良性。广州龙狮和南京同曦等俱乐部获得了地方政府的稳定财政支持,最高可达年2100万元(龙狮)和900万元(同曦)。这种”俱乐部-城市”共生关系,借鉴了美国职业体育中”城市名片”的模式(如纽约尼克斯),既提升了俱乐部的品牌价值,也强化了地方政府发展体育产业的动力。相比之下,中超俱乐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更多停留在短期政绩层面,缺乏制度化的合作机制。

现存问题与未来挑战

尽管CBA管办分离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联赛的职业化进程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来自体制机制、商业开发、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挑战。这些问题既是当前改革的痛点,也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管办分离不彻底是制约CBA进一步发展的首要障碍。尽管CBA公司获得了联赛运营的授权,但中国篮协仍保留对重大事项的一票否决权,行政权力在关键决策中仍有决定性影响。这种”半行政半市场”的过渡状态,使联赛难以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例如,在赛程安排、裁判管理、纪律处罚等核心竞赛事务上,俱乐部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仍然有限。如何平衡篮协的行业管理职能与联赛的市场化需求,仍是CBA职业化进程中的待解难题。

俱乐部盈利能力不足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虽然联赛分红和商业收入有所增长,但多数俱乐部仍无法实现自负盈亏。2023年上半年,龙狮和同曦的门票收入占比仍不足一成,反映出CBA球迷市场的开发依然不足。2016-2022年七年间,龙狮和同曦的累计亏损额分别为4600万元和100万元,期间股东和关联方以增资、往来款和赞助的形式分别投入3.36亿和1.87亿。这种”投入-亏损”的循环,说明CBA俱乐部尚未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距离真正的职业化还有差距。

人才储备不足是CBA长远发展的隐忧。与NBA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相比,CBA球员主要依赖俱乐部培养和体育局青训,校园篮球的贡献有限。这种单一的人才输送渠道,限制了优秀球员的供给,也推高了球员薪资。2017-18赛季山东男篮投入1.2亿元,但赛季结束后球队资产评估价仅231.61万元,反映出CBA俱乐部无形资产价值(包括球员价值)的薄弱。CBA公司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推动选秀改革、举办夏季联赛和预备队比赛,但人才培养体系的再造仍需时日。

商业开发不均衡也是CBA面临的挑战。虽然联赛整体营收增长迅速,但俱乐部之间的收入差距悬殊。龙狮2018年上半年营收5315.64万元,是同曦的两倍多,反映出市场资源向一线城市和成绩优异俱乐部倾斜的”马太效应”。此外,CBA的媒体版权价值尚未充分释放,2022-2023赛季广告赞助收入仍占总收入的45%以上,收入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如何平衡联赛的竞争性平衡(competitive balance),避免”强者恒强”的局面,是CBA公司需要思考的战略问题。

展望未来,CBA需要在巩固管办分离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优化联赛治理结构,增强俱乐部话语权;完善薪资体系,适时调整”工资帽”(目前顶薪球员税后440万元/年),使其与联赛收入水平相匹配;拓展收入渠道,特别是提升媒体版权和授权商品销售占比;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多元化,扩大篮球人口基数。通过这些举措,CBA有望从”中国最赚钱的体育联赛之一”成长为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篮球联赛。

中国体育产业改革的启示

CBA管办分离改革从10亿到23亿的营收跃迁,为中国体育产业改革提供了一个成功样本。这一成就的取得,源于对行政垄断的破除、对市场规律的尊重以及对俱乐部主体地位的确认。改革后形成的”联赛-俱乐部-城市”共生共赢模式,展现出中国特色职业体育的发展潜力。

当然,CBA的职业化进程仍任重道远。与NBA相比,CBA在商业价值、竞技水平、人才储备等方面仍有数十倍的差距;与中超相比,CBA虽结构更为健康,但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仍显不足。未来CBA需要在保持薪资理性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比赛质量和观赏性,扩大球迷基础,完善商业生态。

中国体育产业的振兴,需要更多像CBA这样的改革实践。正如《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所强调的,只有坚持市场化方向,打破行政垄断,才能真正释放体育产业的巨大潜力。CBA的经验表明,管办分离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只有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中国体育才能迎来真正的繁荣。在中国篮球迎来世界杯、中国体育迎来冬奥会的”大赛周期”中,CBA的改革发展将为我国体育产业振兴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动力。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