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追觅造车的 “高调起手式”:十二年等待后的 “豪华” 入局
2025 年 8 月 28 日,以智能清洁家电起家的追觅科技,正式官宣跨界造车,立志打造中国首个全球化超豪华汽车品牌。这一消息距离其创始人俞浩提及的 “12 年前造车构想”,已过去整整一轮生肖周期。彼时,追觅团队因预估 200 亿元启动资金门槛过高而放弃,如今却以 “终于等到时代时机” 为由,高调踏入这片充满挑战的赛场。
追觅的造车布局从一开始就不走寻常路,充满了 “极致豪华” 的标签感。在产品规划上,其将汽车业务拆分为两大品牌:追觅汽车主打对标布加迪的超跑车型,内部代号 “追觅 – 布加迪”,涵盖电动与增程式两个版本;星空汽车作为子品牌,则瞄准库里南、宾利所在的高端 SUV 市场。这种直接冲击千万级超豪华市场的定位,与多数新势力从十几万、几十万家用车切入的路径截然不同。
为支撑这一野心,追觅快速释放了一系列 “进展信号”:宣布组建近千人造车团队,成员涵盖智能硬件核心研发人员与传统车企资深专家;9 月俞浩亲赴德国,计划在特斯拉柏林超级工厂附近选址建厂,拟联合法国巴黎银行共建生产基地,打造 “中国研发、德国制造、全球销售” 的模式;同时披露首轮融资已到位,俞浩个人与公司共同拿出 50 亿元回购老股,将持股比例提升至 70%,以此辟谣 “资金不足” 的质疑。
然而,超豪华汽车市场的现实壁垒远超想象。2024 年全球超豪华车市场数据显示,除法拉利、兰博基尼销量小幅增长外,宾利、阿斯顿・马丁等主流品牌均面临下滑压力。国内市场中,比亚迪仰望系列虽曾凭借百万级定位创下销量高峰,但 2025 年受传统豪车品牌降价、消费者信任门槛提高等因素影响,销量持续回落。追觅要在这个 “小众且挑剔” 的市场中从零构建品牌认知,难度可想而知。

二、前车之鉴:造车赛道的 “血泪教训” 与追觅的 “差异化底气”
回顾近五年的造车浪潮,跨界玩家的结局可谓 “九死一生”。2021 年,百度、滴滴、创维等企业纷纷入局,如今极越、威马、合创等品牌或停摆或边缘化;即便是资金实力雄厚的苹果,也在投入十年、数十亿美元后,于 2024 年放弃电动汽车项目,核心原因便是 “无法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建立技术优势”。这些案例无不印证着造车行业 “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周期漫长” 的残酷属性。
追觅显然试图规避这些陷阱,并用 “差异化优势” 说服市场。在技术层面,其强调多年积累的核心能力可实现迁移:高速数字马达技术可应用于汽车电驱系统,AI 算法与机器人传感控制经验能赋能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截至 2025 年 5 月,追觅全球授权专利达 3155 件。但对比比亚迪 7992 件新能源技术中国专利授权量、累计 6.4 万件申请量,追觅的技术储备在汽车领域仍显薄弱。
渠道优势是追觅反复提及的另一张 “王牌”。目前其业务覆盖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 6000 余家线下门店,服务超 3000 万家庭,这些资源被认为能为汽车出海铺路。但家电销售渠道与汽车 4S 店、体验中心的运营逻辑截然不同,前者侧重产品展示与快速成交,后者需要专业的试驾体验、售后维修体系支撑,如何将家电渠道转化为汽车销售助力,仍是待解难题。
更值得警惕的是 “同行跨界者” 的失败案例。同为清洁家电企业的石头科技,其创始人昌敬 2021 年打造极石汽车,借助北汽资质推出极石 01,截至 2025 年 7 月累计交付仅 1.38 万辆,不及头部新势力单月销量;而戴森曾投入 20 亿英镑研发电动汽车,最终因 “找不到商业成功路径” 于 2019 年终止项目。这些案例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跨界造车不能仅靠 “技术迁移” 和 “渠道复用”,更需要对汽车产业的全链条理解。
三、多线扩张与资本图谋:追觅的 “生态野心” 与潜在风险
追觅造车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近年 “疯狂扩张” 的缩影。除汽车外,2025 年短短一个多月内,追觅还宣布进军无人机、智能手机、天文望远镜领域;更早之前,其业务已涵盖冰箱、空调、咖啡、茶饮、潮玩等多个品类,用工规模从 8000 人激增至 1.2 万人,形成了一个看似庞大却边界模糊的 “追觅生态”。
这种扩张背后,是智能清洁家电主业面临的增长压力。当前扫地机器人市场已进入红海竞争,科沃斯、石头科技稳居头部,美的、海尔等家电巨头加速入局,大疆更是在 2025 年 8 月推出首款扫地机器人,进一步挤压市场空间。追觅需要通过新业务寻找第二增长曲线,而汽车作为 “万亿级赛道”,自然成为其重点押注的方向。
资本层面的考量同样明显。俞浩在官宣造车期间多次释放 “IPO 信号”,称 2026 年底追觅生态旗下多个业务将 “批量上市”。这让人联想到小米的路径 —— 小米汽车 SU7 上市后,股价涨幅达 280%,市值一度逼近 1.5 万亿港元。追觅自 2021 年完成 C 轮融资后,便再无新融资消息,其清洁家电业务虽营收增长,但盈利能力尚未经过资本市场检验。此时布局汽车,不排除通过 “热门赛道 + 生态故事” 提升估值,为后续融资或上市铺路的可能。
但多线扩张的风险已逐渐显现。一方面,汽车研发需要持续巨额投入,蔚来累计融资超 1000 亿元才站稳脚跟,追觅目前的资金储备能否支撑到 2027 年首款车型亮相,仍是未知数;另一方面,过度分散资源可能导致 “样样通、样样松”,追觅在空调、电视等领域尚未形成竞争力,如今又加码汽车,极易陷入 “战略漂移” 的困境。

四、未来棋局:风口与迷局之间的关键变量
追觅造车能否成功,取决于三个核心变量:技术转化效率、豪华品牌建设能力、资金持续供给。在技术上,其需要证明家电领域的专利能真正解决汽车的核心痛点,比如电驱效率、自动驾驶安全性等;在品牌上,超豪华市场消费者更看重历史积淀与文化认同,追觅需找到独特的品牌叙事,而非简单对标布加迪、宾利;在资金上,若后续融资不及预期,或主业增长乏力,造车项目随时可能面临调整。
从行业规律来看,成功的跨界造车企业往往具备 “聚焦” 特质:小米集中资源打造 SU7,理想专注家庭用户需求。追觅若想在汽车赛道突围,或许需要收缩生态边界,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汽车研发与制造中。同时,其 “德国制造” 的定位虽能提升品牌调性,但也面临成本高企、供应链整合难度大等问题,如何平衡 “豪华定位” 与 “商业可行性”,将是其长期面临的挑战。
追觅的造车故事,既是一家企业在时代风口下的勇敢尝试,也折射出跨界玩家在资本与实业之间的艰难平衡。未来几年,随着首款车型的研发推进、融资情况的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追觅造车究竟是 “风口起舞” 的成功典范,还是 “资本迷局” 的又一案例,终将揭晓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汽车产业 “淘汰赛” 愈发激烈的当下,仅靠 “情怀” 与 “故事”,难以走得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