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管办分离八年的辉煌成就:从10亿到23亿的营收跃迁与联赛商业化进程的深度剖析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自2017年实施”管办分离”改革以来,已经走过了八个年头。这段改革历程不仅是中国职业体育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创新,更是CBA联赛商业化、市场化发展的重要实践。从2013年的10亿元总营收到如今的23亿元,CBA联赛在商业开发、俱乐部运营、品牌价值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本文将全面梳理CBA管办分离的改革路径,深入分析营收增长的核心动因,客观评估改革成效,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思考。

管办分离改革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必然

中国职业篮球的发展历程中,2017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姚明当选中国篮协主席,CBA联赛正式启动”管办分离”改革,将联赛的办赛权、商务运营权、推广权、获利权和部分监督权授权给CBA公司,实现了从行政化管理向市场化运营的历史性转变。这一改革并非偶然,而是中国职业体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回望改革前的CBA联赛,其运营模式存在明显的制度性缺陷。2013年的数据显示,当时CBA联赛的运营资金中,仅有30%来自联赛无形资产和俱乐部资源的整体销售,而高达60%的资金需要由俱乐部自筹。这种模式下,联赛的商业价值被严重低估,俱乐部经营压力巨大。以2012-2017年与盈方中国的合作为例,虽然每年能获得3.36亿元的授权费,但扣除各项税费和专项基金后,留给俱乐部的分红十分有限。当时的篮管中心主任信兰成曾透露,CBA俱乐部每年总投入约6亿元,而联赛总营收仅10亿元左右,这种收支结构显然难以持续。

管办分离的实质是将CBA联赛从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中解放出来,按照市场规律和专业方式进行运营管理。CBA公司获得了2017-2027年的完整授权,包括赛事组织、商业开发、品牌推广等核心权利。这种体制变革使CBA联赛能够更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更高效地进行商业决策,为后续的营收增长奠定了制度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改革并非CBA独创,而是借鉴了国际职业体育联赛的成功经验,如NBA的联盟运营模式和欧洲足球联赛的市场化机制,但同时又结合了中国体育产业的实际国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篮球管理模式。

营收结构的多维突破与商业化进程的全面升级

CBA联赛在管办分离八年时间里实现了从10亿到23亿的营收跨越,这一惊人增长的背后是营收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和商业化水平的全面提升。仔细剖析这23亿元的构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CBA联赛已经形成了**”联盟整体商业开发+俱乐部自主经营”**的双轮驱动模式。

联盟层面的商业开发成果最为显著。CBA公司作为联赛整体商业权益的运营主体,每年为20家俱乐部提供约10亿元的分红收入。这一数字相较于2013年的3亿元左右有了大幅提升。联赛分红已成为各俱乐部最重要、最稳定的收入来源,即使成绩垫底的球队如南京同曦,在2021-22赛季也从联盟获得了2908.4万元的经费收入,其他成绩更好的球队收入则更高。联盟收入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赞助商体系的扩充和升级,中国人寿、李宁等核心赞助商每年贡献超过5亿元,2022年新增的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等国际企业进一步丰富了赞助体系;二是授权商品开发的爆发式增长,从2020-21赛季的1000万元增至2022-23赛季的3448万元,增幅达213%,球星卡、游戏、手办等衍生品成为新的收入增长点;三是媒体版权价值的提升,虽然具体数字未公开,但联赛赛程优化和比赛质量提高带动收视率上升,总决赛创下1.23%的高收视率,必然增强了媒体版权的议价能力。

俱乐部层面的营收同样取得长足进步,20家俱乐部整体营收达到13亿元。广州龙狮和南京同曦两家新三板上市公司财报显示,俱乐部收入主要由冠名赞助、门票销售、政府补助和衍生业务四大板块构成。背靠广州市场的龙狮俱乐部在2018、2019年营业收入和政府补助合计过亿,2023年上半年创收近7000万元,已经超越疫情前水平。门票收入方面,随着主客场制恢复,各赛场重现火爆景象——辽宁体育馆座无虚席,山东队主场售票队伍排队长达300米,广东宏远售票系统甚至因访问量过大而瘫痪。厦门全明星赛14500张门票一日售罄的景象,更是凸显了CBA市场需求的旺盛。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创新型业务开始为俱乐部贡献营收。南京同曦开展的体育延伸业务,包括篮球培训、舞蹈培训、理疗服务等,在2018年就实现了475.34万元收入,同比增长146.15%。这种多元化经营模式不仅增加了收入来源,还强化了俱乐部与社区的连接,培育了长期球迷基础。龙狮俱乐部从佛山搬迁至广州的战略决策,以及同曦俱乐部向”多元化体育集团”发展的尝试,都体现了CBA俱乐部在市场开拓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探索为其他俱乐部提供了宝贵经验。

俱乐部经营状况的显著改善与财务健康的持续优化

营收增长的最直接效果体现在俱乐部经营状况的改善上。管办分离八年来,CBA俱乐部整体财务健康度显著提升,虽然仍有部分球队存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但多数俱乐部已经实现了良性运转,甚至能够创造稳定盈利。

广州龙狮和南京同曦两家新三板上市公司作为典型样本,清晰地展示了这一转变过程。龙狮篮球在2015-2016年度还处于亏损状态,每年净亏损约2500万元;而到管办分离后的2017年,公司即实现扭亏为盈,全年净利润达到348.07万元;2018年上半年,净利润更是大幅增长至2136.07万元,同比增长130.24%。同样,同曦篮球在2018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843.53万元,较上年同期的亏损16.57万元有了质的飞跃。这两家俱乐部的财务表现具有代表性意义——它们并非CBA中的豪门球队,没有巨额投资和耀眼成绩,却能依靠合理经营实现盈利,这表明CBA联赛的中小俱乐部同样可以找到可持续发展路径。

疫情冲击下的财务表现同样值得关注。2021-2022年,龙狮和同曦分别出现了1600-2600万元不等的亏损,但这与中超联赛的巨额亏损(如广州足球俱乐部六年亏76亿)形成鲜明对比。更重要的是,随着赛事恢复正常,CBA俱乐部的营收快速反弹,龙狮2023年上半年近7000万元的收入已经超越2018、2019年同期水平,显示出强大的复苏能力和财务韧性。

CBA俱乐部能够保持财务稳定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联赛分红的保障机制,即使成绩垫底的球队也能获得近3000万元的收入,这为俱乐部提供了财务安全垫;二是成本控制相对合理,CBA没有出现中超那样的军备竞赛和薪资泡沫,俱乐部运营成本处于可控范围;三是地方政府支持,包括体育局奖补和场馆合作等,这种”政企合作”模式在中国职业体育环境中具有特殊价值。

当然,仍有部分俱乐部面临经营困境,但究其原因,主要是”母公司经营问题拖累俱乐部”,而非CBA业务本身不可行。这也提示我们,CBA俱乐部的财务独立性和公司治理结构仍有改进空间,只有建立真正市场化的运营机制,才能确保俱乐部长治久安。

改革成效的多维评估与未来发展的路径思考

CBA管办分离八年来,其成效不仅体现在营收数字的增长上,更在于联赛整体生态的优化和长期发展能力的提升。从多维角度评估这一改革的综合成效,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中国职业篮球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

商业价值维度看,CBA已经确立了中国顶级体育IP的地位。作为”全亚洲最大经济体里的最大篮球联赛”,CBA拥有最广泛的球迷基础和最便捷的观赛渠道,再加上媒体矩阵的持续宣传引流,其商业潜力得到市场广泛认可。联赛合作伙伴从早期的李宁、中国人寿扩展到包括TCL、伊利、58同城、百岁山、DHL等多元化品牌阵营,国际企业如沙特阿美的加入,更彰显了CBA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授权商品业务的高速增长,则证明了CBA正在形成更加健康的商业生态系统,不再过度依赖赞助费和媒体版权这两种传统收入。

竞技水平维度看,CBA联赛的竞争格局更加均衡。自2011-2012赛季以来,只有北京队实现过一次卫冕,最近7个赛季共有5支球队拿到总冠军,四川、新疆和辽宁等队纷纷实现队史首冠,这种”多极化发展”增强了联赛的悬念和观赏性。预备队联赛的设立、选秀制度的完善、裁判职业化的推进等措施,则在系统提升着联赛的竞技水准和专业化程度。

社会影响维度看,CBA已经成为中国体育产业的重要标杆。”去现场看球”成为社会热词,各地球迷文化的形成,全明星赛门票的供不应求,都表明CBA已经超越单纯的体育竞赛范畴,成为一种备受追捧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现象。俱乐部开展的社区活动和青少年培训,则进一步放大了篮球运动的社会价值。

然而,改革也面临一些争议与挑战。最大的质疑来自于国家队成绩的下滑,连续两届世界杯未能闯进奥运会,甚至在亚运会上意外失利,使部分球迷将不满情绪指向了CBA改革。这种批评虽有一定情绪化成分,但也提醒我们,职业联赛与国家队的协同发展仍需加强。此外,CBA在裁判水平、赛制优化、球员流动等方面仍有改进空间,22家赞助商数量较2020-21赛季的28家有所减少,也反映出商业开发面临新的挑战。

展望未来,CBA需要在以下方面继续深化改革:一是进一步优化联赛治理结构,平衡好联盟、俱乐部、篮协等各方利益;二是创新商业开发模式,在数字内容、跨境合作、沉浸式体验等新兴领域抢占先机;三是加强青训与职业联赛的衔接,真正实现以联赛带动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四是探索国际化路径,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时,逐步提升CBA的亚洲影响力和全球知名度。

CBA管办分离改革的启示与中国职业体育的未来

CBA联赛八年的管办分离改革,是中国体育管理体制创新的一次成功实践。从10亿到23亿的营收增长,验证了市场化改革的正确方向;20支俱乐部的稳定运营,证明了职业篮球在中国体育产业中的坚实基础;而联赛影响力的持续扩大,则彰显了篮球运动在中国社会的强大生命力。

这一改革的核心经验在于:坚持市场化导向,尊重职业体育规律,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同时保持与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姚明及其团队在推动改革过程中展现出的专业精神和创新勇气,同样值得肯定。尽管国家队成绩波动引发了一些质疑,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职业联赛的健康发展是国家队水平提升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两者之间需要更系统的协同机制。

中国职业体育正处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期,CBA的管办分离实践为其他项目联赛提供了宝贵参考。未来,随着中国体育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消费升级趋势的持续深化,CBA有望在营收增长、品牌价值、社会影响等维度实现新的突破,为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贡献更大力量。而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持续优化联赛治理体系,深化俱乐部商业模式创新,将是实现这一愿景的必由之路。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