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厨授艺,烟火生情:职工烹饪课堂里的技能提升与幸福密码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烹饪这一传统生活技能正逐渐从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中褪色。方便食品、外卖平台的兴起让厨房少了烟火气,也让人与食物之间最朴素的情感联系变得淡薄。然而,2025年9月20日在山西晋菜晋味文化交流中心举办的一场特殊烹饪课,却让我们看到了重新点燃厨房火光的可能。这场由太原市迎泽区总工会主办的”名厨教做家常菜”活动,不仅让二十余名职工掌握了实实在在的烹饪技能,更揭示了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在灶台方寸之间,藏着提升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密码。这场活动以其独特的策划理念和教学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当代职工生活技能培养与精神文化需求的生动样本。

名厨领衔:专业技艺下沉的生活教育

活动最引人注目的亮点莫过于两位重量级导师的参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西面塑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杨刚,以及注册中国烹饪大师、中式烹调高级技师李晨伟。这两位在专业领域堪称泰斗的人物,此次将目光投向最基础的家常菜教学,体现了”高手下沉”的独特教育理念。李晨伟大师现场演示的”太原小炒肉”和”西红柿炒鸡蛋”,看似是寻常家肴,却在选材、刀工、火候、调味各个环节展现了专业厨师对细节的极致把控。他特别强调:”做小炒肉要选带皮的上五花肉,切成五分钱硬币的厚度,煸肉时不能开大火。花椒、大料要先用水洗一下再炒,否则激发不了香味就糊了。”这些凝结多年经验的技术要点,让普通职工第一次意识到,一道成功的家常菜背后竟有如此多的学问。

杨刚老师传授的饺子制作技艺则更具文化深度。从选肉、拌馅到包制、烹煮,他不仅讲解技术要领,更阐释了其中蕴含的饮食智慧:”做肉馅儿时可以加点葱姜水,因为猪肉是寒性的,姜是热性的,加葱姜水既可以提味,又可以中和其寒性。”这种将中医理论融入烹饪的教学方式,让学员们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也领略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尤为难得的是,杨刚还拓展了饺子的多种吃法,如油泼饺子、酸汤饺子等,让一道寻常主食焕发出无限可能。

两位大师的教学风格各具特色却同样精彩,他们用专业技艺为普通职工打开了一扇通往烹饪艺术的大门,打破了”专业”与”家常”的界限。这种高水准的生活技能教育,不仅提升了职工的实际操作能力,更重塑了他们对日常饮食的认知和理解,让”好好做饭”从生活负担转变为一种能够带来成就感与愉悦感的文化实践。

互动体验:从理论到实践的技能内化

区别于传统烹饪讲座的”老师讲、学生听”模式,本次活动特别注重学员的亲身参与和实践操作。在理论讲解结束后,活动迅速转入最受欢迎的实操环节——职工们穿上围裙,轮流上台在大师指导下尝试炒菜、调味、包饺子。这种”边学边做”的沉浸式体验,让抽象的知识迅速转化为具体的技能,现场笑声不断,气氛热烈非常。

技术部的廖永根在参加完活动后兴奋地表示:”以前只会泡面,现在能做一桌菜。”这种从”厨房小白”到”能够独立完成一餐”的转变,正是活动设计最希望达到的效果。亲手操作的过程不仅让学员们掌握了技术要领,更重要的是建立了”我能行”的信心。一位学员在尝试包饺子后感叹:”今天学到了名厨的拌馅儿技巧和擀饺子皮的方法,和自己的方法不一样,做出来的饺子也更香。”这种即时的正向反馈,极大地激发了大家进一步探索烹饪的兴趣。

活动现场的设计也颇具巧思——在煎炸等待时间较长的间隙,组织者穿插了趣味烹饪知识问答,既消解了等待的枯燥,又巩固了学习内容。这种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张弛有度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活动策划者对成人学习规律的深刻理解。成人学习不同于儿童,他们更需要即时的实践应用和看得见的成果反馈。本次活动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通过”讲解-示范-实操-反馈”的完整闭环,让学员们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程度的能力提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活动还贴心地准备了所有食材和厨具,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无障碍地投入实践。这种细节上的周到考虑,消除了学员们因准备不足而产生的畏难情绪,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享受烹饪的过程。当一道道由自己亲手制作的菜肴出锅时,那种成就感溢于言表,这也正是技能培养最具魅力的时刻——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能力转化为自信。

文化传承:晋味家常菜里的地域认同

这场烹饪培训的深层意义,远不止于个人技能的提升。当二十余名职工在导师带领下学习太原小炒肉、油泼饺子等地方特色菜肴时,他们实际上也在经历一场潜移默化的地域文化熏陶。晋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重要分支,承载着山西独特的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而家常菜则是这种文化最朴素、最生活化的表达方式。

李晨伟大师在教授小炒肉时,特别强调要选用”上五花肉”并切成”五分钱硬币的厚度”,这种精确到毫厘的标准,背后是晋菜对”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口感的极致追求。而杨刚老师传授的饺子技艺,则体现了山西作为面食之乡对主食文化的深刻理解——从和面的水温、醒面的时间,到馅料的比例、烹煮的火候,每一步都凝结着世代相传的智慧。学员们学习这些技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继承和传播山西的饮食文化基因。

活动组织者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他们指出本次活动”不仅是一场烹饪培训,更是对山西传统饮食文化的推广,旨在让更多职工了解晋菜、喜欢晋菜”。这种文化自觉,使得一场普通的技能培训升华为一场生动的文化传承实践。当职工们回到家中,将这些技艺运用于日常烹饪,他们实际上就成为了晋菜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广者,让地域饮食文化在家庭这个最小社会单元中生生不息。

更为可贵的是,这种文化传承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互动的创造。杨刚老师在教授基础饺子做法后,还引导学员们探索油泼饺子、酸汤饺子等变体,鼓励大家在掌握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创新。这种”守正创新”的教学理念,既保护了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又为其注入了时代活力,让晋味美食能够在当代人的餐桌上继续散发魅力。

心理疗愈:烹饪活动中的压力释放与情感联结

在高速运转的现代职场中,压力与焦虑已成为许多职工的”隐形伴侣”。而本次烹饪活动的一个意外收获,就是为参与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压力释放途径。迎泽区总工会负责人对此有着深刻洞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大家在忙碌生活中找到一点烟火气。”这句话精准捕捉了烹饪作为一种”疗愈活动”的独特价值。

当职工们专注于食材的切割、调味料的配比、火候的掌控时,他们的注意力从工作烦恼转移到当下的创造过程,这种”心流”体验(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的状态)本身就是最好的压力缓解剂。一位参与者由衷感叹:”这次活动不仅学到了饺子的制作技法,还深切体会到了烹饪的乐趣!”这种乐趣,正来自于创造带来的满足感和专注带来的心灵平静。

更为微妙的是,集体烹饪活动还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情感联结空间。在铁路系统的类似活动中,职工们发现”摘菜的时候就把设备巡检的方案定了,炒菜的功夫就把故障处理流程顺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在厨房这个特殊场域变得模糊而富有生产力。上饶高铁通信车间的案例更为典型——”欢声笑语间收集的37条建议优化了工具定置管理等6项制度”,说明在轻松的氛围中,同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开放和富有建设性。

这种”厨房效应”在心理学上有着合理解释——共同准备食物的过程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合作,降低社交焦虑。正如南平北通信车间留言簿上所写:”米缸满,人心暖;灶台热,干劲足。”食物与情感之间这种古老而深刻的联系,在现代职场文化建设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职工们在炊烟袅袅中谈笑风生时,他们不仅在学习烹饪技能,更在重建一种温暖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将成为他们应对职场压力的重要资源。

组织智慧:工会服务职工的理念创新

从更高层面看,这次烹饪培训活动体现了迎泽区总工会服务职工理念的重要创新——从传统的福利保障向全方位生活赋能转变。区总工会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持续开展此类活动,’让烟火气成为职工减压的’秘密调料’,把’迎泽味道’炒成’幸福味道’。”这番话语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组织理念:工会工作不仅要关注职工的工作权益,也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质量;不仅要改善职工的劳动条件,也要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这种理念创新还体现在活动前的需求调研上。类似活动中,组织方”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聆听广大职工的意见,征集本次活动的教学菜品”,确保活动内容真正对接职工需求。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让服务更加精准有效。在铁路系统的案例中,这种需求导向的活动设计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效——”一餐热饭聚人心”的做法,成为车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生动实践。

迎泽区总工会还展现出长远的规划眼光,他们表示将”继续聚焦职工需求,开展更加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文体活动”,把烹饪培训作为系列活动的开端而非终点。这种系统化、可持续的活动规划,避免了”一阵风”式的形式主义,真正把服务职工的工作做深做实。从更广的视野看,这类活动还响应了国家关于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号召,通过家常烹饪这种日常劳动形式,培养职工对工作的专注与热爱,实现”生活即教育,厨房即课堂”的育人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活动模式具有极强的可复制性。农发行瑞昌市支行的户外拓展活动中,员工们”一起体验烹饪农家菜的乐趣”;技研新阳电器厂组织的野炊活动,让员工在田园风光中”你垒炉灶我生火,你洗菜我炒菜”;某公司举办的”大厨教你学做菜”活动,让职工”体验了一把亲手制作美食的快乐”。这些成功案例表明,烹饪类活动作为一种低成本、高参与、强效果的职工活动形式,值得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中推广借鉴。

炊烟升起的地方,幸福在生长

当二十余名职工在晋菜晋味文化交流中心的厨房里忙碌时,他们手中翻炒的不只是食材,更是对生活的一份热爱;他们学习和传承的不只是技艺,更是一种文化自信;他们体验的不只是一场活动,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联结。这场”名厨教做家常菜”活动,以其朴实无华却内涵丰富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职工文化建设的一种可能路径——从生活技能培养入手,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从饮食文化传承切入,增强职工的地域认同;从集体烹饪体验着力,促进职工的心理健康。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却常常感到生活中缺少了某种温度。而这次活动提醒我们,那种温度或许就藏在厨房的灶台上,在翻炒的菜肴中,在共同分享的食物里。当区总工会负责人说”让烟火气成为职工减压的’秘密调料'”时,他实际上指出了一个现代社会亟需的生活智慧——在机械化的生活节奏中,我们需要重新发现手工劳动的疗愈价值;在虚拟化的社交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建立面对面的真实连接;在标准化的饮食环境中,我们需要重新找回个性化的味觉记忆。

这场烹饪培训的成功举办只是一个开始,它的意义将随着学员们的实践而不断延伸。当这些职工回到家中,为家人做出一道道学来的菜肴时,那种幸福感将呈几何级数扩散。而这正是职工文化建设的真谛——通过提升一个人的生活技能,改善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通过丰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辐射一个群体的文化氛围。

炊烟升起的地方,幸福在生长。在这个意义上,”迎泽味道”确实正在变成”幸福味道”,而这味道,值得被更多人品尝和传承。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