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顶山茶文化的守望者:追忆非遗大师成先勤的如茶人生

一、从知青到茶匠:扎根蒙山的半世纪坚守

1963年,18岁的成都知青成先勤踏上蒙顶山,与这片云雾缭绕的茶山结下不解之缘。从开荒种茶的艰辛到茶场副场长的重任,他亲历了蒙山茶从种植到制作的每一道工序,甚至曾因艰苦环境短暂逃离,最终却选择回归,将一生献给这片土地。

20世纪80年代,成先勤主持蒙山茶场工作,推动茶产业全链条升级:规范茶园管理、复垦本土茶种,更通过接待张爱萍、黄宗英等政商文化名流,撰写首部《蒙顶山导游词》,让蒙顶山茶文化首次系统走向公众。他常以茶喻人生:“头道茶如少年甘甜,二道茶似青春苦涩,三道茶若中年绵长”,朴素的语言中蕴含茶道哲思。

二、创新与复兴:从“龙行十八式”到非遗技艺的体系化构建

20世纪90年代末,成先勤在成都经营茶庄受挫,却意外在望江公园偶遇长嘴铜壶掺茶技艺,由此开启茶技复兴之路。他与茶师何正鸿耗时半年,从古籍中挖掘失传的“禅惠法师龙行茶技”,结合《易经》文化内涵,创编出刚劲豪迈的“龙行十八式”——“青龙摆尾”显灵动,“金龙卸甲”喻放下,每一式皆暗合人生境界。

此后,他创立“天风十二品”茶艺(文人雅士的静心冲泡)与“凤舞十八式”(女性柔美的长壶舞姿),形成“刚柔并济”的蒙山派茶艺体系。2002年南京旅交会上,“龙行十八式”首次出川便轰动全国,随后登上央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成为世界认识中国茶文化的窗口。

三、守护非遗:蒙顶黄芽的技艺抢救与标准化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成先勤对蒙顶黄芽的拯救堪称“与时间赛跑”。这一黄茶珍品因工艺复杂濒临失传,他历时三年走访老茶农,记录“杀青要轻炒,闷黄看芽色”等口诀,提炼“三闷三炒”核心工艺,并制定《蒙顶黄牙传统制作工艺规范》,将口传经验转化为科学参数(如闷黄湿度80%-85%),使品质稳定性大幅提升。

他坚持“闷黄是寂静中的升华”,亲自授课培养30余名骨干传承人,确保技艺代代相传。弟子徐伟回忆:“师父总说,茶如人生,郑重拿起,才能优雅放下。”

四、桃李天下:茶文化的全球传播者

成先勤以蒙顶山为原点,构建起覆盖全球的茶文化传播网络。截至2015年,他培养超万名弟子,包括3000名“龙行十八式”表演者,其团队赴哈萨克斯坦、日本、世博会等地演出250余场。马来西亚茶文化学者许玉莲称他为“蒙顶山茶文化的守望者”,而美国《侨报》等国际媒体亦多次专题报道。

五、宗师远去,茶香永续

2017年2月10日,成先勤于睡梦中安然离世,享年72岁。茶界哀叹“匠星陨落”,弟子们以“龙行十八式”的表演送别恩师。其子成昱继承衣钵,继续完善蒙山派传承体系,而夫人张德芬则坚守蒙顶黄芽手工技艺。

成先勤一生如茶,初浮后沉,终成底蕴。他曾言:“蒙顶山的泥土都浸透茶文化。”这片土地因他而重焕生机,茶香跨越时空,仍在诉说一位守望者的传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