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的一个傍晚,西安某中餐厅的后厨烟火升腾,23岁的陈阳正熟练地颠勺翻炒,锅中翻飞的食材裹着金黄的酱汁,香气四溢。几分钟后,一盘招牌红烧肉被端上餐桌,引来食客连连称赞。谁能想到,这位备受追捧的主厨,三年前还是一名因高考失利而陷入绝望的“落榜生”。

低谷中的转机:从厨房“小白”到职业选择
2022年夏天,陈阳的高考成绩比本科线低了30多分。看着同学们晒出的录取通知书,他一度自闭:“感觉人生还没开始就结束了。”父母劝他复读,但他深知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一次家庭聚餐中,亲戚偶然夸他“炒的土豆丝比外卖好吃”,一句无心之言让他萌生了学厨的念头。
“当时觉得,学技术至少能养活自己。”陈阳回忆道。在对比了汽修、计算机等专业后,他最终走进新东方烹饪学校的开放日。实训教室里,学生团队协作完成宴席菜的场景让他震撼:雕花萝卜在案板上绽放,灶台上的火焰窜起半米高,老师演示的“松鼠鳜鱼”改刀行云流水。“原来做菜能这么酷!”他当场报了名。
“刀工切烂一筐萝卜,但老师没放弃我”
入学第一天,陈阳就遭遇了“下马威”。中餐基本功的第一课是切土豆丝,他切出的成品粗细如筷子,还被同学调侃“这是薯条吧”。班主任李老师却笑着鼓励:“张秉贵(注:全国劳模、著名售货员)练‘一抓准’用了十年,咱们才刚开始。”
为了补足短板,陈阳成了实训教室的“钉子户”。每天提前1小时到校,用废弃萝卜练直刀;午休时对着视频研究大师的颠勺手法;晚上回宿舍还捏着毛巾模拟炒锅动作,室友笑他“走火入魔”。两个月后,他的蓑衣黄瓜能拉出20厘米不断,甚至被老师选为刀工示范案例。
从“照搬菜谱”到“读懂中餐灵魂”
随着课程深入,陈阳发现中餐远非“按菜谱下锅”那么简单。一次川菜课上,老师要求用同一款郫县豆瓣酱炒出“鱼香”和“宫保”两种味型,他连做三次都失败。老师点醒他:“中餐讲究‘一料多用’,关键在火候和调料顺序。”后来他总结出“鱼香先泡椒后糖醋,宫保先干煸后勾芡”的口诀,这道难题迎刃而解。
学校还带他们深入产业链:去陕西泾阳选辣椒,学分辨“子弹头”的香与“二荆条”的辣;到潮汕考察狮头鹅卤水配方,理解“老卤”的养护秘诀。陈阳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金华火腿三年陈最佳”“吊高汤忌用铁锅”“藤椒油七成热时淋最香”……这些细节后来都成了他的招牌菜杀手锏。
职场逆袭:用“爆款菜”征服食客
毕业实习时,陈阳因“能单手掂动五斤炒锅”被一家粤菜馆相中。起初他只能负责蒸柜,但他把学校教的“蒸鱼时间计算公式”改良成餐厅版,使鲈鱼出品时间缩短3分钟,顾客投诉率直接归零。半年后,老板让他参与新菜研发,他大胆将新东方学的“分子料理”与传统红烧肉结合,用低温慢煮使肉质更嫩,再裹上琥珀色糖壳,这道“冰晶红烧肉”一度登上本地美食热搜。
如今,陈阳管理的后厨团队有12人,月营收超百万。他常对学徒说:“咱这行不看学历看手艺,新东方给我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一辈子饿不着’的底气。”最近,他正筹划和母校合作开设“青年厨师创业班”,想帮更多像他曾经一样的年轻人找到方向。
后记: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陈阳的故事并非个例。据新东方烹饪学校统计,近三年招收的18-22岁学员中,超四成是高考落榜生,其中70%在毕业两年内成为餐饮企业技术骨干。该校就业办主任坦言:“社会需要科学家,也需要能把宫保鸡丁做出‘锅气’的厨师。”
正如陈阳的微信签名所写:“人生如炒糖色,火候到了自然亮。”或许,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是让每个个体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领域,熬出生命的浓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