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点,标志着秋季过半,昼夜均分,气候由热转凉。在这个阴阳平衡的特殊时期,人体的养生需求也随之变化,既要应对”秋燥”带来的不适,又要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储备能量。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历来重视”不时不食”的养生智慧,而秋分时节的饮食尤其讲究”平补”、”润燥”和”健脾胃”。本文精心整理的八道秋分滋补食谱,既传承了古老的饮食养生智慧,又融合了现代人对美味与便捷的双重追求,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的秋分饮食指南,帮助大家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滋养身体,平衡阴阳,为健康过冬打下坚实基础。

秋分时节的饮食养生原则
秋分时节,自然界阴阳之气达到短暂平衡后,阴气逐渐旺盛,气候由温燥转向凉燥。《春秋繁露》有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一精辟论述揭示了秋分节气最本质的特征。随着气温降低、空气湿度下降,人体容易出现皮肤干燥、口唇干裂、咽喉不适等”秋燥”症状,同时胃肠道对寒冷的敏感性增加,呼吸系统疾病也进入高发期。因此,秋分时节的饮食养生需要遵循几个核心原则:
滋阴润燥是秋分饮食的首要原则。秋季对应人体的肺脏,而肺喜润恶燥,秋燥最易伤肺。此时应多食清润生津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莲藕、山药等,以滋养肺阴,缓解干燥症状。网页中提到的”冰糖炖雪梨”就是典型的润燥佳品,雪梨与冰糖、川贝同炖,既能润肺止咳,又能生津止渴,为干燥秋日注入”温润能量”。同样,”百合银耳汤”中百合和银耳的搭配,协同发挥滋阴润肺的功效,对缓解秋燥引起的各种不适尤为有效。
少辛增酸是秋季饮食调养的重要法则。中医认为”秋宜收不宜散”,酸味食物能收敛肺气,而辛味食物则发散泻肺,因此秋分时节应减少葱、姜、蒜、辣椒等辛味食物的摄入,适当增加橘子、柠檬、柚子等酸味食物。这一原则在本文食谱中得到了灵活应用,比如”宫保鸡丁”中添加了醋调味,”鱼香肉丝”中使用了陈醋,既满足了”增酸”的需求,又提升了菜肴的风味层次。
平补脾胃同样至关重要。随着气温下降,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和机能,但夏季可能造成的脾胃虚弱还未完全恢复,因此秋分时节的进补应以”平补”为主,选择性质平和、不滋腻、不寒凉的食材,如山药、南瓜、红枣、莲子等,逐步增强体质,为冬季大补做好准备。网页推荐的”山药栗子姜枣粥”就是平补脾胃的理想选择,山药、栗子、大枣均为健脾佳品,搭配生姜和红糖温养脾胃,特别适合秋分时节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群食用。
荤素搭配的平衡也不容忽视。秋分之后要为冬季储备营养,肉类选择上建议”多白少红”,即多食用鱼类、禽类等白肉,少食用猪牛羊等红肉,同时注意控制总量,成年人每天肉类摄入量建议在120-200克之间。本文食谱既有”辣椒豆角酱牛肉”这样的红肉菜肴,也有”秋葵炒鸡蛋”、”蒜蓉空心菜”等素菜,还有”宫保鸡丁”这样的白肉料理,较好地体现了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理念。
此外,秋分饮食还需忌食生冷油腻。秋分后气候渐凉,胃肠道对寒冷刺激敏感,生冷瓜果、冷饮等可能引发不适;而油腻煎炸食物不易消化,加重胃肠负担,不利于秋季润燥。因此,本文推荐的食谱多采用炖、煮、炒等烹调方式,避免生冷和油腻,更符合秋分时节的养生需求。
精选食谱解析:营养与功效
莲藕排骨汤
“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这句民间谚语道出了莲藕在秋季的非凡价值。莲藕生长于水中,得水土二气,具有极好的滋阴润燥功效,特别适合应对秋燥。这道莲藕排骨汤将莲藕与排骨巧妙结合,既补充优质蛋白质,又获得清热生津、健脾开胃的多重功效。排骨焯水后与莲藕同炖,能使莲藕中的粘液蛋白充分释放,形成乳白鲜香的汤汁,不仅味道醇厚,营养也更易吸收。炖煮过程中,莲藕中的维生素C、B族维生素以及钾、铁等矿物质与排骨中的胶原蛋白、钙质相互融合,产生协同增效作用。这道汤品特别适合秋分时节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的人群食用,对于脾虚食欲不振者也有很好的开胃作用。从传统医学角度看,莲藕凉血散瘀,排骨滋阴润燥,二者搭配性质平和,不寒不燥,正符合秋分”平补”的要求。
山药炖鸡汤
山药在秋季食材中享有”秋季第一补”的美誉,其性味甘平,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的卓越功效,特点是”补而不滞、不寒不燥、滋而不腻”。与鸡肉同炖,动物蛋白与植物营养素完美结合,鸡肉中的优质蛋白和多种氨基酸能够增强体力,而山药中的粘液蛋白、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成分有助于消化吸收,二者协同作用,既能增强抵抗力,又能滋补肺气,调养脾胃。网页中特别强调,这款汤品适合易感冒或过敏性鼻炎等肺气不足的人群食用,对于秋分时节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大有裨益。从现代营养学角度看,山药富含的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而其中的脱氢表雄酮(DHEA)等活性成分则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功能。这道药膳性质平和,适合大多数人秋分时节食用,尤其对老人、儿童和体弱者更为适宜。
黄芪党参山药瘦肉汤
这款汤品集中体现了中医”药食同源”的理念,将中药材黄芪、党参与日常食材山药、瘦肉巧妙搭配,既是一道美味汤品,又是一剂滋补良方。黄芪补气固表,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山药健脾养肺,瘦肉提供优质蛋白,全方共同发挥健脾益肺、增强抵抗力的功效。从现代视角看,黄芪中的黄芪多糖、党参中的党参皂苷以及山药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具有调节免疫、抗氧化、抗疲劳等作用,与瘦肉中的蛋白质、铁、锌等营养素协同作用,能够有效缓解秋分时节常见的疲劳乏力、容易感冒等问题。这款汤品特别适合秋分时节气短乏力、容易出汗、反复感冒的气虚体质人群,也适合夏季过度消耗、秋季需要进补的亚健康人群。值得注意的是,这款汤品性质偏温,体内有热或阴虚火旺者应适量饮用或咨询中医师调整配方。
冰糖炖雪梨
“秋分食梨,润燥皆宜”,冰糖炖雪梨是应对秋燥的经典甜品,融合了雪梨的清热生川和冰糖的润肺止咳功效。雪梨富含水分和维生素,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作用;冰糖性味甘平,能补中益气、和胃润肺;川贝则是一味常用的润肺止咳中药,含有多种生物碱,具有镇咳祛痰功效。三者同炖,梨肉清甜多汁,汤汁温润醇厚,甜而不腻,不仅能缓解秋燥引起的干咳、咽喉干痒等症状,还能为身体补充水分和营养。从现代营养学角度看,这款甜品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且不含脂肪,热量适中,是一款健康的秋季养生甜品。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含有冰糖,糖尿病患者应慎食或遵医嘱调整配方。对于一般人群,秋分时节适当食用冰糖炖雪梨,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能达到滋阴润燥的养生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桂花山药糕
秋分时节,丹桂飘香,桂花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是一种药食两用的佳品。桂花性温味辛,具有温肺化饮、散寒止痛的功效,与山药搭配制成糕点,既能享受桂花的芬芳,又能获得山药的滋补。山药蒸熟捣泥后加入桂花和白砂糖,制作过程简单,成品清香扑鼻,口感绵密细腻。从中医角度看,这款糕点健脾养胃、润肺止咳,适合秋分时节脾胃虚弱、肺燥咳嗽的人群食用。从现代视角看,山药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微量元素,桂花含有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等活性成分,二者结合既有营养又有保健功能。这款糕点既可作早餐,也可当下午茶点心,是老少皆宜的秋分养生食品。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应控制食用量或使用代糖调整配方。
表:秋分滋补食谱功效一览
食谱名称 | 主要功效 | 适宜人群 | 注意事项 |
---|---|---|---|
莲藕排骨汤 | 清热生津、健脾开胃、滋阴润燥 | 口干舌燥、皮肤干燥、食欲不振者 |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
山药炖鸡汤 |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增强抵抗力 | 体弱易感冒、肺气不足者 | 体内湿热重者适量 |
黄芪党参山药瘦肉汤 | 健脾益肺、补气固表、增强免疫力 | 气短乏力、容易出汗、反复感冒者 | 阴虚火旺者慎用 |
冰糖炖雪梨 | 润肺止咳、清热生津 | 干咳、咽喉干痒者 | 糖尿病患者慎食 |
桂花山药糕 | 健脾养胃、润肺止咳 | 脾胃虚弱、肺燥咳嗽者 | 糖尿病患者控制用量 |
烹饪技巧与食材选择
秋分时节的养生食谱不仅要讲究食材搭配和营养功效,烹饪过程中的技巧处理同样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菜肴的口感、美观和营养保留。不同食材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恰当的预处理和烹饪方法能使菜肴的养生效果事半功倍。
肉类食材的处理是保证菜肴口感与健康的关键。在”莲藕排骨汤”和”红烧肉”等食谱中,肉类都需要先焯水去腥,这一步骤看似简单却大有讲究。焯水时应将肉类冷水下锅,随着水温逐渐升高,肉中的血水和杂质慢慢析出,形成的浮沫需及时撇去,这样处理后汤色清澈,无异味。网页中特别强调,焯水后的排骨要洗净血沫,这一步骤直接影响最终汤品的清澈度和口感。对于”辣椒豆角酱牛肉”中的牛肉,网页建议先整块焯水再切块,可以更好地锁住肉汁,保持鲜嫩口感。腌制肉类时,如”泡椒炒猪肝”中的猪肝和”鱼香肉丝”中的里脊肉,需要掌握”上浆”技巧:先用料酒、生抽等调味,再加淀粉抓匀,最后封油,这样能形成保护层,锁住水分,确保肉质嫩滑。网页中特别指出,”上浆”是保持肉丝嫩滑的关键步骤,不可省略。
蔬菜类食材的处理则更注重色泽和营养的保留。秋葵、空心菜等绿色蔬菜在烹饪前多需要焯水处理,网页中”秋葵炒鸡蛋”的做法明确提到,秋葵焯水可以去除粘性,保持脆感,焯水时加入少许油能保持蔬菜的鲜亮色泽。同样,”蒜蓉空心菜”虽未明确要求焯水,但用淡盐水浸泡可以去除农药残留和杂质,确保食用的安全性。对于莲藕、山药等容易氧化的食材,切好后应立即放入清水中浸泡,防止变色,影响成品外观。网页中”莲藕排骨汤”的做法提到,莲藕去皮洗净后要切成滚刀块,这样既能增加与汤汁的接触面积,更易入味,又能保持一定的口感。
火候掌握是秋分养生食谱的另一关键。不同菜肴需要不同的火候:”红烧肉”和”辣椒豆角酱牛肉”这类需要长时间炖煮的菜肴,应遵循”大火烧开,小火慢炖,最后收汁”的原则,使肉质酥烂,味道醇厚;而”泡椒炒猪肝”、”鱼香肉丝”等快炒类菜肴则需要猛火快炒,保持食材的鲜嫩口感,网页中特别强调猪肝要”快速滑炒至变色”,避免过度烹饪导致变硬;对于”秋葵炒鸡蛋”这样的素菜,则应先炒鸡蛋盛出,再炒秋葵,最后合并,这样可以避免鸡蛋过老,保持嫩滑口感。
调味技巧同样影响秋分养生食谱的最终效果。秋分时节饮食宜”少辛”,但这并不意味着菜肴寡淡无味。网页中”宫保鸡丁”和”鱼香肉丝”的调味方法值得借鉴:提前将各种调料按比例混合成调味汁,烹饪时一次性加入,这样既能确保味道均匀,又能减少高温下反复调味导致的营养损失。对于糖的使用,秋分时节可以适当增加酸味来收敛肺气,如”宫保鸡丁”中添加醋调味,但冰糖等甘润之品也有助于缓解秋燥,如”冰糖炖雪梨”就是利用冰糖的甘润来增强雪梨的润燥功效。关键在于平衡五味,避免过于偏颇。
食材选择方面,秋分时节应优先选用当季新鲜食材。网页中多次提到”秋藕最补人”、”秋分食梨”等观点,强调时令食材的养生价值。选购莲藕时应选择两端封闭、体型饱满、无明显损伤的,这样的莲藕内部干净,不易氧化;山药则应选择表皮光滑、须根少、无腐烂的;雪梨以果形端正、皮薄肉细、香气浓郁者为佳;对于绿叶蔬菜,则要选择叶片鲜绿、无黄斑、无虫咬的新鲜产品。网页中”蒜蓉苋菜”的做法提到,要”买上一把新鲜的苋菜”,并用淡盐水浸泡去除农药残留,这些细节都关系到最终菜肴的品质和安全性。
厨具选择也会影响秋分养生食谱的效果。炖汤类菜肴如”莲藕排骨汤”、”山药炖鸡汤”最好使用砂锅或陶瓷锅,这类材质受热均匀,保温性好,有利于食材中的营养物质充分释放;炒菜类则推荐使用铁锅或不粘锅,传热快,便于控制火候;对于需要精确控温的炒糖色步骤(如”红烧肉”),不粘锅是更好的选择,可以避免糖烧焦影响口感和健康。网页中”辣椒豆角酱牛肉”提到可以使用铁锅或砂锅炖煮,不同的厨具会给菜肴带来不同的风味特点。
秋分饮食文化与传统习俗
秋分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更承载着丰富的饮食文化和传统习俗,这些文化内涵与养生智慧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秋分饮食传统。从古至今,中国人讲究”不时不食”,顺应自然规律调整饮食,秋分时节的各种食俗正是这种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秋分传统食俗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网页中提到,秋分有”吃秋菜”的习俗,这里的”秋菜”指的是苋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这一习俗在南方部分地区尤为盛行,人们相信秋分吃秋菜可以保佑全家平安健康。苋菜的做法多样,可以清炒、凉拌或煮汤,网页中介绍的”蒜蓉苋菜”就是其中一种经典做法:将苋菜焯水后加入蒜末、小米辣等调料拌匀,色彩鲜艳,口感清爽。另一个有趣的食俗是”喝秋汤”,也就是煮汤圆,民间认为秋分时节少量食用汤圆有助于补充身体能量,补血健脾。煮汤圆时可以加入酒糟或桂花酱,增加香甜风味,这与秋分”增酸少辛”的饮食原则不谋而合,因为甜味也属于甘润之品,有助于缓解秋燥。
秋分节令食材的选择体现了古人”天人相应”的智慧。网页中多次提到,秋分时节应多食莲藕、山药、梨、百合、银耳等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材。这些食材多在秋季成熟,恰好对应人体秋分时节防燥润肺的需求,展现了”药食同源”的养生思想。以莲藕为例,民谚曰”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秋季的莲藕最为肥美,富含黏液蛋白和膳食纤维,具有健脾开胃、益血生肌的功效。网页中介绍的”萝卜排骨汤”也是一道典型的秋分养生汤品,白萝卜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消食化滞等功效,正适合秋分时节平补润燥的需求。螃蟹则是秋分时节的另一大美食,《随息居饮食谱》认为螃蟹具有”补骨髓,滋肝阴,充胃液,养筋活血”等功效,但因其性寒,需与姜醋同食以中和寒性。网页中也提到”秋风起,蟹脚痒”,秋分时节蟹膏肥美,是品尝大闸蟹的最佳时机。
秋分饮食禁忌同样蕴含着养生智慧。网页中明确指出,秋分后气候渐凉,应忌食生冷食物,尤其患有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患的患者,更要避免生冷瓜果、生腌食物、冷饮等。这一禁忌源于中医”脾胃喜暖恶寒”的理论,秋分时节人体阳气开始内敛,脾胃功能相对减弱,生冷食物容易损伤脾阳,导致腹痛、腹泻等不适。另一项重要禁忌是减少油腻煎炸食物的摄入,这类食物不易消化,积聚在胃中,加重体内积滞,不利于秋季润燥。网页中还提醒,秋分时节应尽量少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物,以防发散泻肺,与秋季”收敛”的自然规律相违背。这些饮食禁忌并非绝对,但了解其背后的养生原理,有助于我们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更合理的饮食选择。
秋分传统活动与饮食文化息息相关。网页中提到,”秋分到,蛋儿俏”,秋分这天许多地方会举行”竖蛋”的趣味游戏或比赛。这一习俗可能源于秋分昼夜平分的平衡状态,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同样体现平衡思想的还有秋分的饮食原则——”平补”,既不过于温燥,也不过于寒凉,寻求阴阳平衡的中庸之道。网页中介绍的”山药炖鸡汤”、”黄芪党参山药瘦肉汤”等食谱,都体现了这种平补的思想,性质平和,不偏不倚,适合大多数人秋分时节食用。秋分也是传统的祭月节日,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月饼、桂花酒等时令食品最初都与祭月习俗有关。网页中提到的”桂花山药糕”就运用了秋分时节盛开的桂花,既应景又养生。
地域差异在秋分饮食文化中表现明显。网页中提到,南方人偏爱羊腩煲,北方人更喜欢手抓羊肉、烤羊肉串,这种差异源于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和生活习惯。但总体而言,秋分时节适当食用羊肉是南北共同的习俗,因为羊肉性温,可以祛除湿气,暖心胃,润秋燥。网页中介绍的”南瓜焖排骨”也是一道具有地域特色的秋分菜肴,南瓜补中益气,排骨滋阴润燥,二者搭配既营养又美味,特别适合秋分时节渐寒的天气。不同地区的秋分食俗虽有差异,但核心理念相通——顺应自然,调和阴阳,通过饮食调理来适应季节变化,保持身体健康。
现代演变使秋分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流的发展,现代人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各种时令食材,秋分食谱也更加多样化。网页中介绍的”燕麦牛奶粥”就是传统养生理念与现代营养学结合的产物,燕麦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润肠通便、降糖降脂,与牛奶同煮既营养又易消化,适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同样,”枸杞菊花茶”将传统的药茶简化,方便现代人随时冲泡饮用,发挥养阴润燥的功效。这些现代演变的食谱保留了传统养生的精髓,又在形式和便捷性上适应现代人的需求,使秋分饮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秋分养生全方位建议
秋分时节的养生是一个系统工程,饮食调理固然重要,但也需要与其他养生方法相互配合,形成全方位的健康生活方式。中医强调”天人相应”,秋分时节自然界的阴阳之气发生变化,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状态也应随之调整,以达到阴阳平衡、健康和谐的状态。
作息规律是秋分养生的重要基础。《黄帝内经》有云:”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这一经典论述明确指出秋季作息应当早睡早起,与鸡的作息同步。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秋分时节昼夜时间均等,之后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人体也应随之调整生物钟,适当增加睡眠时间,帮助身体储备能量,应对即将到来的寒冷季节。网页中提到,秋分养生要注意早睡早起,这与现代医学研究的昼夜节律理论不谋而合——保持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维持内分泌平衡,增强免疫力。对于现代人尤其是都市人群来说,虽然很难完全做到”与鸡俱兴”,但尽量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对秋分时节的健康至关重要。
情志调摄在秋分养生中常被忽视却极为重要。秋季万物由盛转衰,落叶纷飞,容易使人触景生情,产生悲秋情绪,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气”,不良的情绪是导致各种疾病的主要因素。秋分时节,随着日照时间减少,一些人可能会出现季节性情绪低落,表现为情绪波动、精力下降、睡眠和食欲改变等。网页中建议,此时应调整精神状态,保持心情愉快,胸怀豁达,宁神定志,收敛神气,减缓秋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具体方法包括多去户外活动,接触自然;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保持社交活动,与亲友交流;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阳光充足时多晒太阳,有助于维持体内维生素D水平和血清素分泌,改善情绪。
运动保健需要根据秋分特点进行调整。秋季气候凉爽,适合户外运动,但秋分后早晚温差大,运动时应注意保暖,尤其是年老体弱者要防止受凉。网页中提到,秋分时节可以尝试艾灸、穴位按摩等中医疗法,如艾灸足三里、涌泉等穴位能温通经脉、调和气血;按摩太渊、肺俞等穴位有助于润肺止咳、增强免疫力。这些方法虽然专业性强,但简单穴位按摩普通人也可以学习应用。对于日常运动,秋分时节推荐选择较为平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避免过度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耗伤津液。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时间最好选择在阳光充足的上午或下午,避开寒冷的早晚时段。坚持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
中药调理可作为秋分养生的有益补充。根据个人体质,可以服用一些滋补肺气、养阴润燥的中药,如麦冬、沙参、铁皮石斛等。这些中药可以单独泡水代茶饮,也可以与食材搭配制成药膳,如网页中提到的”黄芪党参山药瘦肉汤”就是典型的药膳配方。对于普通人群,简单的代茶饮就能起到不错的养生效果,如”枸杞菊花茶”(枸杞10克,菊花5克)具有滋补肝肾、清热解毒的功效,适合秋分时节饮用;”桑叶雪梨甘蔗水”(桑叶15克,甘蔗1节,雪梨1个)能清热润燥,缓解秋燥症状。需要注意的是,中药调理应当根据个人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产品,最好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盲目进补。体质偏热者宜选用甘凉润燥之品,如百合、银耳;体质偏寒者则可适当选用性温的食材,如桂圆、红枣。
防寒保暖随着秋分后气温逐渐降低变得愈发重要。网页中提到要”科学秋冻”,这是指秋季不应过早过多添衣,适当接受寒冷刺激有助于增强机体的耐寒能力。但秋分后早晚温差大,特别是老人、儿童和体弱者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重点保暖部位包括背部、腹部和足部,中医认为背部有统领阳气的督脉和膀胱经,腹部有重要脏腑,足部离心脏远且脂肪薄,都是容易受寒的部位。饮食上可以适当增加温性食物的摄入,如网页中提到的羊肉、姜、桂圆等,但要注意平衡,避免过于温燥。对于抵抗力较弱的人群,网页中推荐的”山药炖鸡汤”、”黄芪党参山药瘦肉汤”等食谱既能提供营养,又能增强免疫力,是秋分时节防病保健的理想选择。
皮肤护理也是应对秋燥的重要环节。秋分后空气湿度降低,容易导致皮肤干燥、瘙痒甚至皲裂。网页中提到,素有”平民燕窝”美誉的银耳,有滋阴润肺、美容养颜的作用,对秋燥引起的皮肤干燥也有一定的改善效果。除了内服银耳等润燥食物,外部护理也很重要:洗澡水温不宜过高,避免使用强碱性清洁产品,洗后及时涂抹保湿乳液;面部护理可增加保湿面膜的使用频率;嘴唇干裂时可使用天然成分的润唇膏。室内环境方面,可以使用加湿器维持适宜的湿度,防止过度干燥。这些措施与饮食调理相结合,能更有效地应对秋燥带来的各种不适。
预防疾病是秋分养生的重要目的。秋分后感冒、咳嗽、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进入高发期,胃肠道疾病也因气候转凉而增多。饮食上应注重增强免疫力,如网页中推荐的”山药炖鸡汤”、”燕麦牛奶粥”等食谱富含优质蛋白和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有助于增强体质。生活上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过敏史的人群要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老年人要注意监测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对于体弱多病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提前做好预防工作。通过全方位的养生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秋分时节各类疾病的发病风险,健康过渡到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