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 U16 女篮在 U16 亚洲杯小组赛中 57-78 不敌日本队,第三节被对手打出 24-12 的悬殊比分时,场边身披 17 号球衣的李玉乾始终未能获得登场机会。作为中国女篮核心中锋李月汝的妹妹,这个承载着 “下一个小宝” 期待的 16 岁女孩,在本届赛事前两战中仅在对阵新西兰时获得 3.6 分钟出场时间,交出 0 分 1 篮板的成绩单,甚至没能在赛事影像资料中留下一张个人特写。从全国 U15 赛事的最佳篮板手到亚洲杯的 “饮水机管理员”,李玉乾的落差背后,是天赋传承与现实挑战的残酷碰撞。

赛场边缘:数据空白与镜头缺席的双重失落
U16 亚洲杯的赛场,对李玉乾而言更像是一场漫长的观摩。在球队仅有的三名中锋里,她成为了最边缘的选择:对阵日本的关键战中,主帅李建新宁可让 1.83 米的李安妮客串 4-5 号位轮换,也未给李玉乾一分钟机会,孙晗昀与汤雅童分别获得 29 分钟和 14 分钟的出场时间,组成先发双塔支撑内线。而在首战新西兰的比赛中,她好不容易得到的 3.6 分钟登场时间,也成了 “灾难级表现” 的注脚 ——2 次出手全部偏出,仅抢下 1 个篮板,攻防两端均未展现存在感。
比数据空白更刺眼的是 “镜头缺席”。翻遍 U16 女篮亚洲杯官网与中国篮协发布的官方资料,李玉乾的身影只存在于集体合影中,从未有过一张专属定妆照或比赛特写。这并非摄像师的疏忽,而是竞技体育的现实法则:当孙晗昀在内线拼抢篮板、李沅珊单场轰下 38 分时,未曾贡献有效表现的李玉乾自然难以进入镜头焦点。正如篮球评论员所言:”赛场的聚光灯永远追着创造者,而非等待者。”
这样的处境与她 “压哨入选” 的经历形成呼应。据悉,李玉乾能进入最终大名单本就充满波折,热身赛尾声的小伤病让她错过了勒布朗・詹姆斯指导国青队的重要活动,也影响了她与球队的磨合进度。在竞争激烈的国少队中,缺席合练、状态未达预期的球员,往往会成为轮换体系中的 “末位选择”,李玉乾的边缘化并非偶然。
天赋落差:从 “U15 王者” 到 “国少边缘人” 的现实鸿沟
若将时间线拉回半年前,李玉乾的篮球轨迹曾一片光明。2024 年 5 月的全国 U15 青少年篮球系列赛中,她几乎统治内线,得分与篮板数据均名列前茅,不仅稳稳占据主力中锋位置,还斩获最佳篮板手称号并入选最佳阵容,被媒体誉为 “U15 国家队中锋位置上的王者”。彼时的她,凭借 190 厘米的身高、扎实的护球技巧与灵活的脚下移动,被看作继承中国女篮传统中锋优势的潜力新星。
但 U16 亚洲杯的舞台,彻底暴露了她与顶级同年龄段球员的差距。首先是身体天赋的客观差距:姐姐李月汝 15 岁时身高已达 1.95 米,最终定格在 2.01 米,而李玉乾目前身高 1.91 米,骨龄预测最高只能达到 1.98 米,在身高和体重上均逊于姐姐。更关键的是比赛状态的落差,受伤病影响,她复出后未能快速适应高强度赛事节奏,首战新西兰时不仅进攻端屡屡失手,篮下补篮错失良机,防守端还因与队友配合生疏堵塞内线空间,导致主帅李建新果断弃用双塔阵容改打五小。
这种落差在与姐姐的对比中更显悬殊。李月汝在 U16 亚洲杯的舞台上堪称 “女版鲨鱼”,首秀便在 26 分钟内拿下 16 分 21 篮板 2 抢断 2 盖帽,最终以场均 22.1 分 16.1 篮板的统治级数据当选 MVP。而李玉乾目前的表现,无论是技术成熟度、赛场影响力还是体能储备,都与同期姐姐存在代际差距。正如前女篮国手苗立杰所言:”篮球天赋的传承从不是线性的,每个球员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不能用前辈的标尺苛责新人,但差距必须正视。”
标签之重:”李月汝妹妹” 的光环与枷锁
“李月汝妹妹” 这个标签,从李玉乾踏上篮球之路起就如影随形。姐姐作为女篮国家队主力中锋,手握 WNBA 冠军与 WCBA 冠军等诸多荣誉,早已成为中国女篮中锋位置的标杆性人物。这种家庭背景让李玉乾从一开始就获得了远超同龄人的关注,也让她背负了 “必须看齐姐姐” 的无形压力。
在 U15 赛事中,这个标签曾是她的 “加分项”,媒体用 “李月汝接班人” 的标题放大她的表现,球迷因 “将门之后” 的身份对她寄予厚望。但到了 U16 亚洲杯这样的更高舞台,标签却变成了 “放大镜”,将她的不足无限放大。当她未能像姐姐一样在内线建立统治力时,”天赋不足”” 辜负期待 “的评价便随之而来,甚至有声音断言” 她想看齐姐姐只是空想 “。
事实上,这种对比本身就存在认知偏差。李月汝的成功不仅源于天赋,更得益于长期系统的训练、丰富的比赛历练以及契合其风格的战术体系。而李玉乾尚处于职业生涯起步阶段,16 岁的年纪本就需要容错空间。U16 女篮主帅李建新在赛后被问及李玉乾的使用时表示:”每个球员的成长节奏不同,她目前确实还没达到比赛要求,但我们看到了她的潜力,会给她成长时间。”
破局之道:卸下标签,从 “看客” 做起
尽管目前处境艰难,但李玉乾并非没有破局的可能。从积极层面看,191 厘米的身高在同年龄段中锋中仍具优势,其扎实的基本功与内线脚步,在康复后经过系统训练仍有提升空间。此次亚洲杯的观摩经历,对她而言也是宝贵的学习机会 —— 日本队后卫与中锋的挡拆配合、孙晗昀在 4-5 号位的灵活游走,都能为她的技术打磨提供新思路。
更重要的是卸下标签枷锁,回归球员本真。正如李玉乾在赛前采访中所说:”姐姐是我的榜样,但我不想活在她的影子里,我想做自己。” 对她而言,首先需要克服伤病影响,通过高强度训练恢复竞技状态;其次要在细节上打磨技术,提升篮下终结效率与防守站位意识,避免重蹈 “堵塞内线” 的覆辙;最后需要在低级别赛事中重新证明自己,用数据赢回教练的信任。
中国篮协启动的 “明日之星计划” 或许能为她提供助力,该计划选派优秀年轻球员赴欧训练,通过高水平赛事历练加速成长。参考李沅珊通过美式训练模式开发投射能力的案例,多元化的培养路径或许能帮助李玉乾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而非局限于 “传统中锋” 的定位。
U16 亚洲杯的看客经历,对李玉乾而言既是挫折也是契机。篮球世界从不缺少 “大器晚成” 的故事,当年的李月汝也并非一帆风顺。只要能正视差距、沉心打磨,卸下 “李月汝妹妹” 的光环与枷锁,这个曾在 U15 赛场统治内线的女孩,未必不能在未来走出属于自己的篮球道路。毕竟,每一位巨星都曾有过坐在场边仰望的时刻,重要的是在等待中积蓄力量,在质疑中坚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