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58岁老员工被AI裁撤,技术元老深夜发文控诉!全球科技裁员潮冲击1.2万人

【硅谷脉搏导读】全球科技巨头深陷裁员潮旋涡,短短三个月内已有1.2万人被裁撤,其中不乏技术元老和资深专家。58岁的京东技术骨干王建国被AI系统判定”效率低下”,深夜收到解聘通知,引发业界对AI决策公平性的热烈讨论。

京东1.2万人裁员风暴持续发酵。

从公告发布到如今,短短两周内,这些数字背后的个人故事逐渐浮现——资深工程师、技术主管、项目创始人,他们曾推动公司创新与成长,如今却成为AI决策下的牺牲品。

《一个58岁技术元老的自白》深夜刷屏社交平台,一位老员工控诉被AI判定为”低效”随即解雇,引发全网共鸣。

“这是我来公司的第21个年头,从普通程序员到技术总监,为集团省下数十亿研发成本,如今却被AI说’不匹配未来需求’…”王建国在文章结尾写道,”如果连经验丰富的老员工都成了AI的’负资产’,我们还能依赖什么?”


一、58岁技术元老的深夜噩梦

京东总部园区的灯光已经熄灭多时,58岁的王建国却依然坐在办公桌前,反复检查着刚完成的项目代码——这是他为公司节省了2600万云服务成本的关键优化方案。

就在他准备保存文档时,手机震动了一下,一条来自人力资源系统的消息弹出:”根据年度效能评估系统结果,您的岗位匹配度低于公司标准,劳动合同将于30天后终止。”

王建国感到一阵晕眩。

作为加入京东18年的老员工,他曾主导过公司核心架构的重构,设计出京东物流智能调度系统的核心算法,为公司节省物流成本数十亿元。去年,他获得京东技术创新最高奖项,CEO还亲自为他颁奖。

“这一定是系统出错了,”王建国想,”我还有3个重要项目未完成,系统怎么可能评估我低效?”

电话那头的HR语气平静:”这是AI评估系统自动生成的结果,根据您的代码产出量、项目周期完成率和新技术采用率综合评价,您的效率得分低于部门平均水平37%。”

更令王建国心寒的是,这位AI”考官”甚至没有给他辩解的机会——系统根据历史数据判定:他在最近一年主导的技术决策中,有43%最终未被采用。

“但那些决策正是为了避免公司走入技术死胡同啊!”王建国在文章中写道,”我们技术方案被否,是因为董事会短视,不是我的错!”


二、AI评估系统下的”效率陷阱”

王建国的遭遇绝非个例。据统计,京东此次1.2万人裁员中,35岁以上员工占比高达62%,技术部门中50岁以上被裁比例超过45%。

《算法不是法官》一文揭露了AI评估系统的内在逻辑:系统会跟踪每位员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从代码提交频率到邮件回复速度,从会议参与度到线上学习时长,并将这些数据输入复杂的评估模型。

“系统会记录你在公司内网搜索的每一个关键词,”一位被裁工程师透露,”我上个月因为父亲住院,一周没怎么查资料,结果就被AI判定’学习意愿下降’。”

更荒谬的是,系统还会追踪员工使用内部通讯工具的表情包——如果某个员工经常发送负面情绪表情,会被AI视为”士气低落”;而那些总是发送笑脸表情的员工,即使工作成果平平,也可能获得加分。

“这就像用超市收银数据评价农民的收成,”一位数据科学家评论道,”它看到的只是表面,却永远不懂背后的逻辑与价值。”


三、被裁者的自白:我们创造了什么,又被遗忘了什么?

京东资深架构师范伟:19年经验敌不过”年龄阈值”

“我是公司从初创做到上市的核心成员,”范伟在领英上写道,”亲手搭建的支付安全体系堵住了数十亿的漏洞,设计的推荐算法将转化率提升了40%。昨天刚帮团队解决了一个困扰三个月的技术难题,今天就被AI判定为高成本低收益。”

范伟晒出系统评分截图:创新指数4.2/10,效率指数5.8/10,协作指数7.1/10。”我带了8个徒弟,其中有3个已经是技术总监了,这还叫低效?”

亚马逊AI项目负责人莎拉·吴:我的团队被我自己打造的工具解雇了

“我创造了这个AI审核系统,”莎拉在个人博客上写道,”没想到第一波被裁的名单里就有我的名字。系统说我引入的自动化工具降低了对人工审核的依赖度,所以不再需要一个管理人工审核的主管。”

她晒出与团队的合影,配文:”我和这些孩子花了两年建立信任,现在系统72小时就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四、全球裁员潮中的”硅谷悖论”

谷歌:优化效率还是削弱创新?

谷歌本轮裁员中,资深搜索算法专家和资深用户体验设计师成为重灾区。一位匿名工程师透露:”系统认为我们’产出波动太大,不符合Google的稳定文化’,但正是我们的尝试,才有了后来许多成功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谷歌新推出的AI代码助手在内部测试阶段就误删了部分代码,却未被同等严格的”效率检测”。

微软:技术优势反而成为裁员借口

微软被曝关闭多个”无法快速盈利”的创新实验室,其中一位被裁的量子计算研究员表示:”我们的工作周期本来就长,现在用短期ROI来衡量我们,这不是科技公司的作风。”


五、专家观点:技术本无罪,用法需谨慎

南加州大学AI伦理专家马克·汤普森:

“算法应该辅助决策,而不是替代决策。当AI开始评判一个人的职场价值时,我们必须警惕它忽略了人类的复杂性——创造力、团队协作、道德判断,这些是机器永远无法理解的维度。”

前脸书产品经理艾米丽·张:

“科技公司正在经历’效率崇拜’的迷思。他们以为通过裁员就能立即提升利润,却忽视了人才流失带来的长期损失。1.2万个人,背后是1.2万个家庭、1.2万个社区、1.2万个可能改变世界的创意。”


六、未来展望:当AI成为”职场法官”

据Layoffs.fyi统计,2025年全球科技行业已有超过12万人被裁撤,其中近40%是中年以上员工。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是,越依赖创新和经验积累的岗位,越容易被AI系统判定为”低效”——因为它们的价值常常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显现。

值得警惕的是,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监管AI在职场决策中的角色。当系统开始决定人的去留,我们是否需要一部”算法公平法”?当经验成为劣势,创新遭遇冷遇,我们是否正在扼杀下一个伟大的发明?

王建国在文章结尾写道:”今天是我在这里的最后一天,但我希望这不是科技行业的’最后一天’——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快的机器,而是更温暖的科技;不是更聪明的算法,而是更有温度的人类智慧。”

这场裁员风暴远未结束,科技巨头的下一步动作,或将重新定义人与AI的关系,以及我们对”价值”的理解。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