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贺州,有一片独特的石林景观——玉石林景区。这里石柱嶙峋,汉白玉光泽温润,宛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然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片如今游人如织的4A级景区,曾经是一个因资源枯竭而被废弃的露天采矿区。从采矿场的满目疮痍到如今的绿水青山,玉石林的华丽蜕变,正是贺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千年矿坑的兴衰与重生
玉石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这里曾是重要的汉白玉开采地。历经千年的开采,到20世纪90年代末,矿区资源逐渐枯竭,最终关停。废弃的矿坑裸露着灰白的岩石,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成为一片生态“伤疤”。
如何让这片土地重焕生机?贺州的选择是:生态修复+旅游开发。2002年,当地政府结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将废弃矿区改造为玉石林景区。经过科学规划和生态修复,2003年元旦,景区正式对外开放。曾经的采矿坑变成了奇石林立的自然奇观,裸露的岩壁被绿植覆盖,昔日的矿道变成了游客步道。2015年,玉石林成功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3年,又被评为广西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实践基地,成为矿山生态修复的典范。
地质奇观与文旅融合的独特魅力
玉石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罕见的地质构造。这里的汉白玉石柱、石笋形成于1亿多年前的侏罗纪时期,经过地质断裂、岩溶渗蚀和高温作用,最终形成了壮观的白色石林景观。游客穿行其间,仿佛置身于一座露天的地质博物馆。
为了提升游客体验,景区近年来投入5000多万元进行升级改造:游客中心更加智能化,停车场扩容,厕所升级为星级标准,游步道和观景平台优化,还新增了滑道等互动项目。这些举措让景区的接待能力和舒适度大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玉石林65%的游客来自粤港澳大湾区。来自广东梅州的游客张中建感慨:“没想到这么美的景区曾经是矿坑,真是变废为宝!”景区还通过举办地质科普活动、研学旅行等,让游客在观光的同时了解地球演变的奥秘,进一步丰富了文旅内涵。
“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玉石林的蜕变,是贺州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缩影。当地通过“景区焕新”和“文化润景”工程,不仅修复了生态,还创造了经济效益。2024年,景区游客量显著增长,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手工艺品等产业的发展,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赢。
贺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资源开发科科长覃泓锦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玉石林的可持续发展,丰富业态布局,挖掘地质文化故事,让景区成为集观光、研学、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启示:生态修复与文旅发展的双赢之路
玉石林的成功经验为全国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提供了借鉴:
- 科学规划先行:结合地质特点设计修复方案,避免盲目开发。
- 文旅赋能转型:通过旅游开发盘活资源,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 持续优化体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增强游客黏性。
从矿坑到景区,玉石林的蜕变印证了一个道理: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贺州用行动证明,只要坚持绿色发展,即使是被视为“废土”的矿山,也能变成造福一方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