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车展:中欧车企博弈的新篇章与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重塑

2025年9月举办的慕尼黑国际车展(IAA Mobility 2025)已成为观察全球汽车产业动态的绝佳窗口,本届展会以”‘动’悉一切”(IT’S ALL ABOUT MOBILITY)为主题,聚焦移动出行、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三大方向,吸引了全球748家展商参与。然而,与往届不同的是,本届车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中德较量”火药味,中国参展企业数量高达116家,几乎占海外参展商的三分之一,首次在数量上超越德国本土车企。这场展会已不再是简单的产品展示平台,而成为中欧汽车产业力量对比变化的风向标,折射出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在经历深刻重构。

中国车企的欧洲攻势:从”新奇特异”到市场主导者的蜕变

中国汽车品牌在本届慕尼黑车展上的表现堪称现象级。十年前还被欧洲视为”低质廉价”代名词的中国汽车,如今已在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拿下了15%的份额(2025年1-7月)。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部门主管Jan Heckman感慨道:”中国车企不仅回归了,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活跃。”这一变化背后是中国车企系统性欧洲战略的全面升级——从早期的试探性出口转向全方位市场布局。

参加本届慕尼黑车展的中国企业数量从2023年的70多家增加到2025年的116家,增幅达40%,其中包括30个汽车品牌,比亚迪、名爵、零跑、小鹏等品牌悉数登场。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品牌的参展内容已从单一产品展示升级为系统性战略布局。红旗汽车在展会上推出EHS5、EHS7和EHS9车型,并详细阐述其欧洲市场战略;奇瑞汽车携旗下欧萌达和Jaecoo两大品牌亮相;比亚迪则展示了其高端品牌腾势,以及海豹6 DM-i旅行版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截至2025年7月,比亚迪在欧洲的销量猛增290%,超过8.4万辆,在意大利、西班牙更是取得了新能源销量第一的地位。

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产品竞争力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在电池技术、智能网联、用户体验等方面已建立起明显优势。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uro NCAP)的最新测试报告显示,2025年迄今为止测试的28款车型中,有18款获得了最高的五星安全评级,其中中国制造的车型以13席占据绝对主导。在安全辅助系统项目中,中国车型表现尤为突出,如领克02得分最高达到89%,彻底改变了欧洲消费者对中国汽车”低质廉价”的刻板印象。

战略布局上,中国车企正从简单的产品出口转向本地化深耕。小鹏汽车在奥地利格拉茨的麦格纳工厂启动本地化生产,并在德国慕尼黑开设了欧洲首个研发中心;广汽集团欧洲总部已经开始运营,欧洲零件配送中心也建成投用,并积极推进覆盖欧洲的能源补给网络建设;岚图汽车则对拖车钩、Carplay、欧标充电等当地市场差异化需求进行了针对性开发。这些举措表明中国车企正在构建从研发、生产到销售、服务的全价值链欧洲布局。

市场适应性方面,中国车企灵活调整产品策略以应对欧盟政策变化。尽管欧盟自2024年10月起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但中国品牌通过增加插电动力车型投放等方式保持了增长势头。2025年1-7月,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同比近乎翻倍,达到4.8%,而7月份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的销量份额更达到9.9%。咨询公司AlixPartners合伙人Xing Zhou指出:”关税无法阻挡中国车企。由于政治因素,中国车企难以进入美国,欧洲就成了其主要阵地。”

中国车企的欧洲战略已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竞争态势。比亚迪凭借全面的产品线和先发优势,2025年1-7月在欧洲销量超13万辆,同比增长高达210%;小鹏汽车则聚焦智能化优势,2025年上半年在欧洲市场注册量超过8000辆,其中主力车型小鹏G6贡献了67%的销量;零跑汽车8月份在德国的纯电车销量达中国品牌第一。这种多元化战略使中国品牌能够覆盖欧洲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

欧洲车企的反击:传统巨头的觉醒与转型困境

面对中国车企的强势进攻,欧洲传统汽车巨头在本届慕尼黑车展上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和反击决心。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的言论或许最能代表欧洲车企的心态:”四年前,我们意识到,所有关键技术领域,从电池技术、数字化用户体验到算力,都存在重大突破的机会。这更是一个彻底重新构想汽车的独特机遇。”这种觉醒促使欧洲车企纷纷推出具有竞争力的电动化产品。

德系三强在本届车展上展示了其电动化转型的最新成果。宝马推出了iX3纯电SUV,这是其新世代电动汽车产品线中的首款车型;奔驰则搭建了一个巨大的全新纯电GLC前脸造型,向外界展示其电动化转型的决心;奥迪也展出了多款电动化车型。大众汽车推出了紧凑型纯电掀背车ID.Polo,雷诺发布了Clio 6车型。这些产品显示欧洲车企正试图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迎头赶上。

然而,欧洲车企的反击面临着多重挑战。转型速度方面,咨询公司Stax的董事总经理Phil Dunne指出:”西方汽车制造商有些过于自满了。他们将不得不面对市场份额缩水的现实,因为中国车企已经在欧洲站稳脚跟。”欧洲车企的电动化转型起步较早,但在推进速度和市场适应性方面明显落后于中国竞争对手。2025年上半年,德国汽车市场乘用车新车注册量同比下降4.7%至140.3万辆,但纯电动车(BEV)销量却同比激增35.1%,插混车型(PHEV)销量同比暴涨55.1%。这一市场结构性变化中,中国品牌成为最大受益者,比亚迪销量飙升426%至6,323辆,小鹏暴涨3335.5%至1,065辆。

成本控制是欧洲车企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大众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姆坦言:”竞争是非常积极的。就像体育运动一样:当你遇到优秀的竞争对手时,你必须做得更好。”然而,在”做得更好”的同时保持价格竞争力并非易事。欧洲车企在中国市场的节节败退已被一些高管形容为一场”物竞天择式”的价格战,这种压力正在向欧洲本土市场蔓延。麦肯锡资深合伙人Harald Deubener指出:”从产品角度而言,今年的慕尼黑车展对欧洲和德国汽车制造商的重要性,远超两三年前。”他特别强调,欧洲车企此番展出的不只是小众车型,而是真正能拉动销量的主力车型。

产业链短板也制约着欧洲车企的反击能力。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芯片、车联网等新能源汽车关键产业链环节,欧洲企业明显落后于中美企业。正如地平线已支持包括上汽、比亚迪、奇瑞等7家中国车企,覆盖超过25款出海车型,中国智能驾驶产业链的成熟为中国车企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而欧洲在这些领域的产业生态尚未完善,导致其产品在智能化体验方面难以与中国车型抗衡。

尽管如此,欧洲车企仍拥有品牌积淀、本土市场理解和成熟销售网络等优势。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报道指出,随着中国汽车厂商迅速进军欧洲市场,欧洲汽车巨头正在慕尼黑车展上大力推广新产品,力图守住市场份额。荷兰银行ING运输和物流高级行业经济学家里科•卢曼也承认,中国汽车品牌因其数字化功能而受到欧洲消费者的青睐,这表明欧洲车企需要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快速补足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的短板。

博弈背后的产业趋势: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重构

慕尼黑车展上的中欧车企博弈,折射出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的深层次变革。咨询公司Gartner研究副总裁Pedro Pacheco将这种竞争形容为:”这堪称欧洲与中国的正面对决。中国车企全力开拓欧洲市场的同时,欧洲车企正试图在电动汽车和软件领域发起反击。”这场对决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与规则。

市场格局的重构已经清晰可见。市场咨询公司JATO Dynamics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7月,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同比近乎翻倍,达到4.8%。麦肯锡公司则估计,中国汽车品牌最终可能达到目前日本和韩国汽车制造商在欧洲所占的市场份额,两者分别为14%和9%。更激进的预测认为,到2030年,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欧洲的年产量将增加80万辆,而欧洲本土车企则可能会关闭相当于1.5家工厂,约40万辆的产能,中国汽车制造商正从”运营模式”和”市场格局”两方面改造全球汽车业,至2030年,欧洲市场10%的份额将归于中国汽车制造商。

技术路线的多元化成为本届车展的另一显著特征。与以往单纯追求纯电动化不同,2025年的慕尼黑车展展示了多种技术路线并存的趋势。比亚迪推出海豹6 DM-i旅行版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反映出中国车企在技术路线选择上更加务实。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报道指出,尽管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更高关税,但中国汽车制造商6月在欧洲销量再创新高,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在欧洲的销量猛增。这种多元化技术策略帮助中国车企规避了欧盟关税政策的部分影响。

产业竞争模式也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过去的汽车产业竞争主要是单一产品和品牌的竞争,而现在的竞争已经演变为全产业链生态系统的竞争。中国车企在慕尼黑车展上展示的不仅是整车产品,还包括从三电系统到智能驾驶、车联网的完整技术生态。小鹏汽车不仅展出多款车型,还同步展出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陆地航母模型、SEPA扶摇架构等展品,全面展示其在AI科技领域的布局。这种全生态的竞争模式对欧洲传统车企构成了更大挑战。

政策与市场的互动也越发频繁。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政策本意是保护本土产业,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咨询公司AlixPartners的合伙人Xing Zhou指出:”尽管欧盟最近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加征了关税,但中国车企的市场份额仍在增长。”这是因为中国车企通过本地化生产布局、调整产品结构等方式有效应对了关税壁垒。广汽国际总经理卫海岗表示:”我们希望中国政府和欧盟能进一步协商降低关税。未来我们将加速推进本地化生产布局,打造面向欧洲本土的制造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欧洲市场。”

消费者认知的改变同样不可忽视。外媒《Autopost》评价道:”从电动动力系统、信息娱乐系统到安全性能,中国汽车产业已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德国汽车俱乐部(ADAC)也指出:”中国汽车有了显著的进步”,其测试显示中国车型的生产质量足以与许多老牌竞争对手相媲美。这种消费者认知的变化使中国品牌能够逐步摆脱低价竞争,向中高端市场渗透。

未来展望:从竞争对立到竞合共生的可能性

慕尼黑车展上的中欧车企博弈并非简单的零和游戏,而是蕴含着从竞争走向竞合的可能性。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深入,中欧车企之间有望形成更为复杂的竞合关系,共同推动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发展。

互补共赢可能成为未来中欧汽车产业关系的主旋律。欧洲车企在品牌价值、工程设计、底盘调校等方面仍具有明显优势,而中国车企在电动化技术、智能网联、用户体验创新等方面领先。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不仅仅是宝马,可以看到很多竞争对手都展现出最佳水平。”这种相互认可的态度为未来合作奠定了基础。德国大众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姆的表态更为直接:”竞争是非常积极的。就像体育运动一样:当你遇到优秀的竞争对手时,你必须做得更好。”

本地化生产将成为中国车企应对贸易壁垒的主要策略。面对欧盟的关税政策,多家中国车企已宣布在欧洲建立生产基地的计划。小鹏汽车在奥地利格拉茨的麦格纳工厂启动本地化生产,比亚迪匈牙利工厂也在建设中。这种本地化战略不仅能够规避关税壁垒,还能创造当地就业,改善中国品牌在欧洲的社会形象。广汽集团表示正在考虑在欧洲进行本地化生产,这将进一步改变中欧汽车产业的互动模式。

技术合作有望突破当前的地缘政治限制。汽车产业的技术复杂性决定了完全自主开发的难度,即使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技术合作仍有其必要性。中国企业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等领域具有优势,而欧洲企业在整车工程、底盘调校等方面经验丰富,双方的技术互补性为合作提供了空间。岚图汽车与意大利OMODA品牌合作进入南欧市场,就是这种技术合作的具体体现。

供应链重构将是中欧汽车产业共同面临的挑战。随着电动化转型加速,动力电池、芯片等关键部件的供应链安全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欧洲正在努力构建本土电池供应链,而中国企业在电池材料、生产工艺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中欧在供应链领域的合作与竞争将长期并存,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格局。挪威奥斯陆的街头,每卖出10辆电动车就有近4辆来自中国品牌,这种市场渗透率表明中国车企已经在部分欧洲市场取得实质性突破。

标准化与法规协调对中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充电标准、数据安全法规、智能驾驶认证等方面的差异,是目前制约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中欧作为全球两大汽车市场,在标准制定方面的协调合作将有助于降低产业成本,加速技术创新。岚图汽车对欧标充电等当地市场差异化需求进行的适应性开发,就是这种协调的具体实践。

展望未来,全球汽车产业将进入一个更加多元、动态的发展阶段。慕尼黑车展上的中欧车企博弈只是这一变革的缩影。正如麦肯锡公司估计,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的市场份额最终可能达到目前日本和韩国汽车制造商的水平(分别为14%和9%)。这一进程将促使全球汽车产业资源重新配置,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和价值链分工。

对中国车企而言,欧洲市场的成功拓展只是全球化战略的第一步。如何在当地市场建立可持续的品牌形象、完善服务体系、融入本地社区,将是未来面临的长期挑战。对欧洲车企来说,如何快速适应产业变革节奏、降低转型成本、保持技术竞争力,将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2025年慕尼黑车展将被视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这里,中国车企首次以平等竞争者的姿态站上欧洲主舞台;欧洲车企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和转型决心。这场博弈没有简单的胜负,而是在竞争推动下的产业共同进化。正如大众CEO所言,面对优秀竞争对手时,”你必须做得更好”——这或许正是慕尼黑车展留给全球汽车产业最宝贵的启示。

为您推荐